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2025-08-14 08:33:51)
标签:

旅游

普洱专区

誓词碑

纪念馆

赴京国庆观礼

杂谈




           11月2日我们首先来到宁洱县城北的民族团结园,这里有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是云南普洱市下辖县,历史上曾长期称为普洱(也有时段称为宁洱)是普洱府治所在地,民国为普洱道署所在地,1950年设宁洱专区,1951改称普洱专区,1955年专区驻地迁思茅,称思茅专区,宁洱名普洱县,2007年地级思茅市改名为普洱市,普洱县同时改名为宁洱县。尽管隶属、管辖、名称变化较多,但总体宁洱县作为普洱茶的原产地,云南茶马古道的发源地,多年是府治所在地,是不争的史实,其地位是不变的。
         普洱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分别与缅甸、越南、老挝接壤,辖九个民族自治县和一个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1%。1950年底在普洱专区(现宁洱县)召开的“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和誓盟、立碑活动,标志着边疆少数民族群众迈出了紧跟党走的第一步,是党的民族政策和统一战线在边疆民族地区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光辉典范,是边疆各民族群众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历史见证。誓词碑于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1.  民族团结园,由牌坊大门、碑亭、主楼、广场等组成,占地面积4437平方米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2.  牌坊式大门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3.  仿古六角亭,内置“民族团结誓词碑”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4.  纪念馆主楼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5.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馆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6.  序厅浮雕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7.  前言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8.  解放初期党把实现民族团结、消除民族隔阂、巩固边防稳定作为重要工作任务,开创了新中国民族团结的新纪元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9.  解放初期,普洱专区辖15个县(今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和临沧市三个县)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20万,26个少数民族,边境线长达1400多公里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10.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月6日宁洱区在红场举行庆祝大会,标志着当地各级人民政府建立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11.  北京的召唤,1950年国庆1周年,党中央于8月发出邀请各地一批少数民族代表赴京观礼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12.  边疆矛盾重重,武装叛乱、残匪侵扰,地委部分同志深入山寨动员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13. 赴京代表:傣族13人、佤族10人、拉祜族6人、哈尼族3人、傈僳族、布朗族、汉族各1人,随行8人(名单中西双版纳的傣王刀世勋即第二位)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14.  代表们于9月初分批离开家,经昆明、重庆中转飞抵北京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15.  给代表们的纪念册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16.  赴京代表刀述仁题书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17.  代表们欢聚北京,参加国庆观礼,部分人还出席了10月3日毛主席等领导人的宴请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18.  普洱专区代表向毛主席敬献的金伞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19.  代表们留下难忘的纪念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20.  代表们获赠的纪念章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21. 主席教诲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22.   中央安排,代表们回程中到天津、南京、上海、武汉、重庆参观,各地领导亲自接待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23.  专区做好迎接代表返回准备工作令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24.  1950年12月27日,召开“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来自15个县26个兄弟民族(含支系)头人、首领、各界代表和党政军领导300多人出现了大会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25.   佤族剽牛时使用的镖枪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26.  在誓词碑上签名的48人相片(部分缺失)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27.  民族团结誓词:我们廿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28.  为保卫人民政权,1951年5月,西盟区委书记唐煌等在国民党残部攻击中英勇牺牲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29.  签字者终生不负,有两人还为践誓而壮烈赴死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30.  戮力向前。建立自治县、培养民族干部、做好事、交朋友,边疆少数民族一起得到较快发展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31. 结束语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32.  誓词碑,始立于宁洱红场,1985年移立于县政府大院内,2000年移入此民族团结园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33.  民族团结誓词碑,高142、宽65、厚12厘米,用白色石灰石雕刻而成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34.  背面镶嵌《搬迁记》和省保碑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35.   亭侧国保碑(国六)

甲辰秋游滇西(六十三)宁洱民族团结园
36.  广场附近有个文昌宫

           宁洱现在只是个县城,而当年则是府治、专区驻地,因而由此普洱地区的首届民族团结大会,诞生了“民族团结誓词碑”,各族人民大团结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不断取得更大胜利的基石。
         离开宁洱城,我们前往墨江。。。。。。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