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287483945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龙年春游云南(八十一)云南省博物馆之南中称雄展
(2025-06-07 08:26:10)
标签:
旅游
南中称雄
爨氏统治
汉风南渐
汉夷交融
杂谈
继续参观云南省博物馆常设展“云南历史文明陈列”之三《南中称雄——东汉到初唐的云南》展。东汉至初唐时期,中原政局动荡,朝代更替频繁,在云南盛极一时的滇王国逐渐走向衰落,导致了青铜文化的没落。战乱加剧了人口流动,大量汉族迁入云南,为云南带来了汉文化的春风。汉文化与云南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与渗透,加速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步伐。
“南中称雄”展分为汉民南迁、南中大姓、汉夷交融3个部分,以汉夷之间的文化交流为主线,选择标志性的文物、事件,目的在于展现处于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自古以来就与内地的密切联系。使人们在感性了解云南历史的同时,感受到云南古代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密切关系。然而在偏远的山区,汉文化的春风难以普及,少数民族还是保持了其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这使云南民族文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缓慢前进,为云南多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
云南省博物馆
2.
南中称雄——东汉到初唐的云南
3.
第一部分
汉民南迁
4.
云南本地原来主要是木构“干栏式”、“井干式”建筑,随着汉人的迁入,有了梁架式砖瓦房
5.
各地出土的多种花纹砖
6.
几何纹砖,东汉,昭通征集
7.
飞马纹砖、栓牛纹砖,东汉,昭通征集
8.
母子鸡,东汉,呈贡大营出土
9.
陶猪、陶鸭,东汉,呈贡大营出土
10.
陶灶,东汉,昆明市羊甫头出土
11.
陶杯、陶井、陶甑,东汉,昆明市羊甫头出土
12.
陶仓,东汉,昆明市羊甫头出土
13.
水田模型,东汉,呈贡大营出土
14.
吹箫俑、抚琴俑,东汉,呈贡大营出土
15.
侍俑,东汉,呈贡大营出土
16.
铜耳杯、武士出征摆件,东汉,昭通大关岔河出土
17.
铜釜、三足提梁铜钟,东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18.
龙首铜谯斗,东汉
19.
阳嘉四年堂狼洗,东汉,征集
20.
铜壶,东汉,昭通大关岔河出土
21.
诸葛亮南征,整个云南均隶属于蜀汉
22.
孟获,以孟获为首,云南各部落都臣服于蜀汉
23.
汉孟孝琚碑,反映了南中大姓与汉族间的关系,为研究西南古代民族史珍贵的实物资料
24.
第二部分
汉风南渐
25.
爨氏作为南中大姓,从西晋到唐初,400多年实际统治云南,但始终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的团结
、
26.
两爨碑,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戒指,也是极好的书法碑刻
27.
《爨龙颜碑》,立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二年(458),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爨氏长期统治云南最好的证明,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8.
《爨宝子碑》,立于东晋大亨四年(404),记述爨宝子生平,系爨部族首领,世袭建宁郡太守,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9.
摇钱树
30.
摇钱树,座、枝干、枝叶,东汉、两晋的钱币
31.
铜镜、印章,东汉
32.
军假司马印、军曲侯印、南夷长史印,东汉,馆藏
33.
第三部分
汉夷交融
34.
东晋霍承嗣墓壁画
35.
霍承嗣墓,“儒学”与“巫鬼”共存,具有汉夷并重的特征
36.
墓壁部分壁画
37.
墓主画像,高约50厘米,朱唇稀须,红袍黑帽,盘足而坐,右手执扇,墓主像左上角,有8行黑书铭记,题记中的年号太元为公元386-394年间
38.
壁画右青龙
39.
壁画左白虎
40.
南中大姓控制地区,最后逐步消亡
41.
西汉滇文化墓葬,均为挖坑埋葬,没有封土,汉俗则从春秋时期起就开始修筑高坟,随着汉人南迁,从滇东北滇中到滇西也筑砌大坟——“梁堆”
42.
铜釜,东汉,昭通大关岔河出土
43.
提梁壶,东汉,呈贡小船山出土
44.
铜洗,东汉,昭通大关岔河出土
45.
陶瓶,东汉,昆明市羊甫头出土
46.
陶罐,东汉,昆明市羊甫头出土
47.
陶炉博山、陶灯,东汉,昆明市羊甫头出土
48.
结语
东汉至唐初,中央政权对云南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南中大姓,而随着唐朝的崛起,中央对云南的统治又开始加强,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待续。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龙年春游云南(八十)云南省博物馆之文明之光展
后一篇:
龙年春游云南(八十二)云南省博物馆之妙香佛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