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早餐后,我们驱车约50公里来到玉溪市区的红塔山下。可惜玉溪窑址正在内部维修、整理,暂停开放,我们只能周边看看。
玉溪古窑址位于红塔山脚的瓦窑村,它们在1960年被发现后,就揭开了玉溪历史的一页,使人们了解到中原文化的奇葩,如何在西南边陲重镇焕发光彩。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元朝派1000名汉族官兵进驻新兴州(今玉溪),300名守城,700名屯田。汉军屯中有一批从景德镇来此的军士,他们将家传的烧瓷技艺加以发挥,建窑烧瓷,并向当地民众传播,此一带正好又有瓷土、钴矿,于是玉溪成了元青花和其它瓷器的生产地。
现今发现的玉溪古窑遗址分古窑、平窑、下窑三类,面积约18700平方米,龙窑两座,1号窑长28.8米,3号窑长33.8米,宽均为2米左右,并出土了大量的碗、杯、碟、瓶、罐、盆、壶、钵等,花纹制作工艺多样,图案形态生动别致,釉色有青瓷、青花瓷、酱瓷,以青花瓷为最多。玉溪古瓷窑的发现,证明云南也是早期生产青花瓷的地区之一,2013年玉溪窑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红塔山麓

2. 玉溪窑址入口

3. 国保碑(国七)

4. 玉溪窑址,龙窑遗址

5. 红塔山周边有多处古窑遗址

6.
红塔山并不高,“山高人为峰”令人联想起“褚橙”

7.
来到玉溪“文兴祥商号”旧址,正在维修只能设法拍几张
8.
文兴祥商号、坐落在玉溪市棋阳街与人民路交叉路口,占地面积715平方米,是玉溪商人李文兴于上世纪30年代购买的旧宅经数年改建而成的一个商号,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
文兴祥商号是中西结合的“五天井天台”的建筑代表,是玉溪市唯一保存较完整的近代优秀建筑物

10. 现在是单位办公地,不对外开放

11. 玉溪明清至民国,一直是滇中的商业重镇,李文兴就是众多商号的佼佼者

12. 廊廓环绕、门窗雕刻精美,中西合璧
离开玉溪,我们前往昆明普宁区上蒜镇石寨村,探访石寨山古墓群和河泊所遗址这两处国保单位。
石寨山古墓群,面积为32910平方米。自1955年至1996年共进行过五次正式发掘,清理墓葬87座,均为竖式土坑墓,出土青铜器、金银器、珠宝器等文物5000余件(套),其中6号墓出土的金质“滇王之印”,印证了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的汉武帝“赐滇王王印”的史实,石寨山古墓群是东周至西汉滇王及其臣属的墓地,现在作为国保单位已建成考古遗址公园。

13. 石寨山考古遗址公园

14. 国保碑(国七)

15. 这一带曾先后五次进行了正式发掘,出土了大量古滇国文化的相关文物

16. 石寨山古墓群占地32910平方米,现在部分辟为遗址公园

17.
考古遗址公园,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有遗址复原展示、遗址博物馆、文物标本房和考古体验馆等

18. 河泊所遗址(国八),也在普宁上蒜镇,河泊所村与石寨村紧连

19.
介绍,遗址总面积达400万平方米,核心区域100万平方米,年代为商代早期至东汉,发现了云南早期城镇、住宅、河道、水井、灰坑等众多古滇国遗址及文物

20.
石寨山墓地与河泊所遗址的地理位置(图20-26.选自网络,谢谢原作者)

21. 河泊所遗址核心区域与遗址分布范围,大部分已经有现代建筑物

22. 出土的部分石器

23. 出土的部分青铜器

24. 串珠

25. 简牍

26. 封泥,其中“滇国相印”封泥的发现尤为珍贵
这四处国保,代表了云南不同历史时期与中原的联系和本地发展的历史进程,虽然我们只是看了一些皮毛,但也能从中有些直观的了解。
接着我们前往普宁郑和公园。。。。。。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