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从绩溪县城出发,首先来到歙县,经徽州老城而不入(因我们均已去过),直往北岸镇而去,不到40公里大阜村是北岸镇政府所在地,我们停车在镇口,然而步行到潘氏宗祠。
潘氏宗祠位于黄山市歙县北岸镇大阜村,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以后有过几次重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村中潘姓子弟捐资重修,2011年再次大修,建国后因作为村小学及粮库使用,从而得以较好保存。宗祠为三进,通宽19米,进深42.6米,门厅为五凤楼,中有庭院,两侧庑廊,中进五开间。雀替、平盘头等处雕藏百骏,俗称“百马图”,月梁上高悬历朝潘氏名人匾额,现存13块,在徽州祠宇中不多见,后进七开间,有楼、青石檐柱重檐。该祠气象壮观,雕饰独特,于2019年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阜村潘姓的由来,据清同治年《潘氏宗谱》记载,唐僖宗光启年间(885-888)潘逢时从福建来歙州任刺史,任期将满之时恰逢黄巢起义军攻陷歙州,因潘刺史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歙州百姓极力挽留,于是潘刺史卸任后就在歙州西篁墩定居,由此潘氏一族在篁墩生活了近百年。到了潘细六一辈,他路过大阜,见此处风水很好,就率领全家大小一起搬迁至大阜,从此子孙中“间等有彥士达官不可为数”,大阜村成为潘姓再次发祥的吉地。明清时期大量徽商到江南各地发展,大阜潘姓也如此,后代定居当地,苏州就形成著名的“贵潘”、“富潘”两大家族,他们不忘根本,常回大阜扫墓省亲,到宗祠祭拜祖先。

1. 歙县高速路口

2. 北岸大阜位于城南15公里

3.
祠堂对面大照墙,长达20余米,中间一片大广场

4.
潘氏宗祠,大门紧闭,我们请住在附近的管理员开门,他很快前来开门,谢谢!

5. 国保碑(国八)

6.
门厅为五凤楼建筑,两侧八字墙上饰以砖雕,大门两侧有抱鼓石

7. “大学士”金字匾,原匾已毁,此匾系复制,悬于宗祠正前方中央
潘世恩(1769-1854)江苏吴县人,祖父潘冕曾任候选布政司理问,他少年勤奋好学,乾隆五十八年(1793)高中状元,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累官修撰、工部、户部、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军机大臣等职,咸丰帝即位后以高龄保荐林则徐、姚莹等人,得御赐“琼林人瑞”匾额,去世后谥号“文恭”并入祀“贤良祠”。被称为“富贵寿考,子孙继武,公之福祉,三百年一人而已”

8. 大门上方“潘氏宗祠”匾,“潘”字非错字,乃出头潘,异体字,意为水绕田有米,潘氏当出头

9. 两侧八字墙上的精细砖雕

10. 入内为庭院,两侧为庑廊

11. 东庑廊

12.
“伯姪翰林”匾,清刘墉书,为潘奕藻、潘世恩题

13. 西庑廊

14.
“父子进士”刘墉为潘世恩父子题

15. 享堂两侧也有匾额

16. “南国瑶琨”匾,清康熙甲子年立

17.
“翰林”匾,如此名人匾额尚存13块

18.
享堂梁柱极粗硕,雀替、平盘斗等处雕刻百余匹骏马,或奔跑、或嬉戏,称为“百马图”

19. “百马图”

20.
宗祠正厅,又称享堂,五开间,为祭祀、议事重要场所

21.
正厅为“敦本堂”

22.
始祖季孙公、迁歙州始祖逢时公(下中)逢辰公、逢旦公像

23. 诰命匾

24.
敦本堂后天井,原种有两棵桂花树,东为金桂,西为银桂,现仅存金桂,天井池四周是歙县青石板,原来每根望柱上都有各种形态石狮,现已无存,四周栏板镌刻有“百鸟朝凤”“福禄吉祥”等图案

25. 兰板石雕刻“花草礼器”图案

26.
最后一进为寝楼,底层前有雕花青石围栏

27.
层层向上,在天井旁竖有“重修大阜宗祠记”碑,清同治甲戌年(1874)

28. 青石栏板雕花

29,
石雕精美,堪称徽式石雕之精品

30. 寝楼二层,下层隔扇门显然均为新配制

31.
寝楼二楼,窗、隔扇门也均为新配

32. 梁枋檐柱均为原物
33.
当代各地宗祠题赠
34.
潘氏出自荥阳,故题“荥阳世家”
35.
“富贵传家”、“礼乐有常”
苏州现存状元府(潘世恩府邸),作为苏州状元博物馆;探花府(潘祖荫府邸,他为潘世恩之孙,咸丰二年一甲三名进士,历任高官至正一品),最著名的就是后人潘达于将其收藏的大盂鼎、大克鼎两大重器和许多文物于1951年捐献给国家。潘氏历代有功于国,尽管此潘氏宗祠在歙县,苏州潘氏与此是一脉相承的,遇宗祠重大活动,苏州潘氏也会派员参加(有历次纪录为凭)。
北岸镇还有两处国保。。。。。。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