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阴那山景区到松口古镇约20公里,我们用了半个小时来到小镇已经傍晚5:45了,有些镇区的展馆、老宅也已闭门,我们时间紧,有不少地方也来不及去看了,只能在老街上走一圈,两个代表性的景点看看。
松口镇隶属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位于区域东北部,梅江下游,临近粤闽赣三省省际。该镇由原松口、松东、松南三镇合并而成,为梅县区第一大镇,面积328.5平方公里,总人口7.3万,是全国重点镇。现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的核心区域,文物古迹天然风景比比皆是,客家人文资源丰富多彩,享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的美誉。
松口镇是古时岭南四大古镇之一,松口港曾是广东内河港的第二大港口,是周边乡镇商贸主要集散地,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之一。松口古镇是客家先民由闽迁粤的始居地之一,是明末以后客家人出南洋的第一站,也是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中国(梅州)移民纪念广场”和松江大酒店、火船码头等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点。

1. 松口古镇

2. 导览图

3. 停车场

4. 已经傍晚6点,街上车还不少

5. 松口古镇现在的主要建筑,基本上都是中西合璧的洋楼

6. 街两旁多为二、三层的洋楼

7.
中国移民纪念广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2013年10月13日于松口镇正式落成

8.
中国移民纪念广场,由中国移民纪念碑、世界客侨移民展览馆组成,是中国大陆唯一的移民纪念广场。鉴于全世界客家人的影响力,也为19、20世纪离开中国前往印度洋群岛的中国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梅州作为移居海外的原乡,并建此移民纪念广场

9.
移民纪念碑“家园”主题雕塑,由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何柏俊设计,以榕树的抽象造型托起地球,七个和平鸽代表七大洲展现了散布全球的客家民系,雕塑基座以浮雕形式浓缩了客家人迁徙、分布等元素。纪念碑成为梅州作为客家人移居海外原乡的纪念和印证,更是海外华人寻根溯源的象征

10. 漫步老街

11.
留洋商店、古汉乐八音表演

12.
松江大酒店,1932年由廖子君先生所建,为中西合璧式的5层建筑,得天时地利之便,当年曾经是粤闽赣最有名的酒店之一,无数客籍华侨由松口火船码头坐火船下汕头出南洋,或由南洋回国探亲时,都要在松江大酒店住一宿,天亮后再登程。现在此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3.
2013年业主的儿子从印尼回国将物业租赁给当地政府,现在松江大酒店是“华侨文史博物馆”,据介绍布展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展品数千件,从中可以一窥松口当年之繁荣和华侨创业之艰辛以及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已闭馆,我们未及参观)

14.
松江大酒店,面对火船码头,每天这里都在上演离别的场面,

15.
不忍回首,告别故土和亲人,有的人这一去就是漂泊一辈子

16.
火船码头,当年梅江是出海的快捷通道,而此处是松口镇唯一一个可停泊较大火轮的码头

17. 晚霞映梅江,天边眉毛月

18.
元魁塔(省保,此片选自网络)始建于明代1619年,1626年竣工,九层,高40余米,楼阁式砖石塔,位于松口镇东八里之铜琶村梅江北岸
天色已暗,我们想找地方用晚餐,决定到叶帅纪念园的“叶家饭店”去,车到门口停下一看,居然爆满,楼上楼下10多桌人都在等候,于是我们决定到梅州市里去,选了距我们酒店较近的一家网红酒家,我们7:45到也还有食客到店,果然服务好,菜质佳量足,价格也公道,我们下单后,饭菜很快上来了,如果在“叶家饭店”等候,不知我们这里吃好那边还能不能轮到呢!
梅州市是广东省辖的地级市,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处,五代十国南汉乾和三年(945),始设敬州(后避讳改为梅州),此后历代或降为县治,或升州、府,多有变化,1988年正式设立地级梅州市,下辖2区1市5县,面积1587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41万,梅州是著名侨乡,海外华人华侨达700多万。梅州是客家人比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也是港澳台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台湾500万客家人中,有180万祖籍在梅州,被誉为“世界客都”。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在梅州安排的时间不多,所以当晚入住后,我就到酒店附近走走看看。

19.
梅州金苑酒家(江北店),这里的盐焗鸡、梅菜扣肉是招牌菜,果然不错!

20.
我们入住的“维纳斯皇家酒店”

21.
梅江桥,是梅州历史上第一座跨江大桥,就在我们入住的酒店附近

22.
梅江桥,始建于1934年,原为木板桥面,位于市中心,沟通市区南北两岸的咽喉要道,是早年梅城的标志性建筑,历经1950年、1967年的改扩建,至1986年东山大桥建成后机动车停止通行,2007-2009年再次投巨资加固大修,现已恢复通行12座以下车辆,继续担当梅城交通主干线

23. 站在梅江桥上看梅江

24. 梅江夜景

25. 梅江东山大桥

26.
第二天早上,在酒店顶楼餐厅,俯拍梅江桥

27.
梅江穿城而过,现在江上架有多座现代化大桥

28. 环视梅州城

29.
1988年正式设为地级市,看起来城区老房子已经不多了

30. 城边也有不少山岭
东山书院位于梅城江北东山小溪唇。清乾隆十一年(1746)知州王者辅创建,同治年间被毁,光绪二十九年(1903)由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筹资修复并改办为“东山初级师范学堂”,次年改为官立。1913年,梅县各界进步人士和师生在此创办“东山中学”,叶帅就在此就读,并连续两届担任学生自治会会长。毕业后他下南洋,后回国报考云南讲武堂······
东山书院前临周溪、状元桥,背依东山岌,旧址为三进四合院式布局,坐东向西,占地面积1252平方米。中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梁架结构,重檐歇山顶式建筑。第三进为三层楼建筑魁星阁。东山书院是广东名校东山中学的前身,是梅州文化之乡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研究客家古代书院建筑形式及其教育制度的实物资料,现在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31. 门额“东山书院”由清代著名书画家黄基于光绪八年(1882)所题

32.
东山书院“三进二横”结构,当时为首屈一指建筑

33. 书院前为周溪,溪上架有状元桥

34. 书院门厅

35. 大厅

36. 大厅横匾“初步云梯”

37.
魁星阁,底楼大厅,二楼展示当年学生自治会的活动内容(叶帅是第一、二届会长),三楼供奉魁星
38.
门前的几株木棉树,几经成长为参天大树,一代代的学子也已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东山书院就在我们专程去参观的客家博物馆附近,我只是大略看了一下,接着主要参观“中国客家博物馆”。。。。。。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