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秋中州游(五十二)中岳庙·升仙太子碑

(2022-12-24 08:06:40)
标签:

旅游

中岳庙

缑山

升仙太子碑

武则天





           登封市隶属于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中岳嵩山南麓,总面积1220平方公里。中国第一个朝代夏王朝定都阳城,即为登封告成。“登封”、“告成”则因唐天册万岁二年(696)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而得名,她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金代将两县合并为登封县,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成为县级登封市。
         自夏朝禹都起4000年的历史沉淀,登封的古迹众多,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天地之中”8处11项历史建筑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少林寺建筑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和中岳庙、篙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前晚我们到了观星台,正准备今天把登封的主要国保都走一圈,没想到来到中岳庙就碰到当地防疫政策调整,外地游客要出示核酸检测报告,以至于我们在入口被拦,我们再到附近的太室阙去试试,也是相同要求,这样我们只能改变计划前往偃师而去。

金秋中州游(五十二)中岳庙·升仙太子碑
1.  中岳庙,背依太室山

金秋中州游(五十二)中岳庙·升仙太子碑
2. 国保碑(国五)

金秋中州游(五十二)中岳庙·升仙太子碑
3. 全景图,中岳庙始建于秦,汉武帝扩建,北魏定名为中岳庙,此后历代均有整修扩建,清乾隆帝更是大规模按北京故宫形式进行修建,现存建筑就基本上是明清时期的遗存,共七进十一重院落,400余间,秦汉古柏、北魏碑刻、宋代铁人,真实反映了道教文化发展的历程

金秋中州游(五十二)中岳庙·升仙太子碑
4.  外围中轴线两侧各有一座方亭

金秋中州游(五十二)中岳庙·升仙太子碑
5.  翁仲亭,石台木构,约3米见方,主要是保护翁仲

金秋中州游(五十二)中岳庙·升仙太子碑
6. 亭内翁仲,姓阮,系秦国大将,死后作为门神守护咸阳宫,以后历代沿用作为守门神将,此像为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雕制,高约1米,平顶大脸,腰系大扣纽带,古朴大方,是不可多得的近2000年的石刻艺术珍品,是中岳庙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两件文物

金秋中州游(五十二)中岳庙·升仙太子碑
7.  “名山第一”牌坊,四柱三间,七楼,黄色琉璃瓦,皇家气派,中轴线上十一重建筑的第一重
检票入口处,我们止步于此

金秋中州游(五十二)中岳庙·升仙太子碑
8. 宽阔的甬道,两边苍松翠柏(在牌坊口远远拍摄)

金秋中州游(五十二)中岳庙·升仙太子碑
9.  遥参亭(在门口拉近所拍),中轴线上第二重,八角重檐,因为很多人经过此路没有时间进到大殿里边去参拜,就在此遥遥参拜,故名“遥参亭”

金秋中州游(五十二)中岳庙·升仙太子碑
10.  天中阁,第三重,建于明嘉靖年间,中岳庙明清时期的大门,建筑风格类似于北京故宫天安门(10-15选自网络,以求能展示中岳庙概貌,谢谢原作者)

金秋中州游(五十二)中岳庙·升仙太子碑
11.  峻极殿,第七重,又名中岳大殿,供奉中岳神像,是中岳神的金銮殿,也是河南省最大的一个古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九五之尊”其建筑样式和故宫太和殿相仿

金秋中州游(五十二)中岳庙·升仙太子碑
12.   寝殿,第八重,按前朝后寝的古建习俗所建,武则天封中岳神为“天中王”后,认为中岳神太孤单冷清,便奉赠给他一个配偶,人称“天灵妃”,后被称为“天中皇后”

金秋中州游(五十二)中岳庙·升仙太子碑
13.  御书楼,为十一重建筑的最后一重,是存放道教经卷法器的地方,明清时期皇帝祭告、封赏中岳庙的文书、诰令往往刻成石碑存放此处,后人就称此地为“御书楼”。民国初年重修时在保留总体结构的情况下门窗吸收了欧洲样式的元素,后人评论“不古不今,不中不洋”的一个见证

金秋中州游(五十二)中岳庙·升仙太子碑
14.   树龄4000年的侧柏

金秋中州游(五十二)中岳庙·升仙太子碑
15. 宋代铁人(共四尊),北宋时期所铸,是我国现存形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铁人
  
           可惜我们到了中岳庙门口,无缘入内,想试试到太室阙能否进入,工作人员讲他们是昨天晚上连夜开会布置任务的,统一政策,外地游客必须要看核酸检测报告,看来登封只能以后再找机会来了。于是我们就前往偃师。
           偃师于2021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县级市,设立为洛阳市偃师区。偃师因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东征伐纣在此筑城“息偃戎师”而得名,先后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境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1处,我们第一站来到升仙太子碑。
          升仙太子碑位于洛阳东30公里偃师区府点镇南缑山之巅,这里是传说中周灵王太子姬晋升仙的地方。武周天册万岁二年(696),武则天于二月初四日由东都洛阳赴嵩山封禅,回銮途中留宿于刚新建的缑山升仙太子庙,也许她想到了已死快三十年的太子弘,一时触景生情而撰写碑文,并亲为书丹。碑文表面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之事,实则歌颂武周盛世。笔法婉约流畅,意态纵横,总字数达2162字,且清晰可见,是一件稀世珍品,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秋中州游(五十二)中岳庙·升仙太子碑
18.  新复建的“太子庙”

金秋中州游(五十二)中岳庙·升仙太子碑
19.  俯瞰缑山,缑山海拔仅308米,但却是中华名山,相传西王母姓缑,因它曾在此修炼,故得名缑氏山,后简称缑山,又因周灵王太子晋在此升仙而去,古籍《山海经》、《四渎记》均有记载,列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第六十位

金秋中州游(五十二)中岳庙·升仙太子碑
20.  唐碑院,大门紧闭,我们只能找高处隔墙看看

金秋中州游(五十二)中岳庙·升仙太子碑
21.  武则天亲书后四个月,六月十九日碑成,砌了碑楼,碑通高为6.54米,上宽1.58米,下宽1,74米,厚0.55米,碑首高1.65米,赑屃座高1.3米,碑身高3.59米

金秋中州游(五十二)中岳庙·升仙太子碑
22. 缑山一山独峙,四周平原,山巅建有缑山天文台

金秋中州游(五十二)中岳庙·升仙太子碑
23.  《重修升仙太子大殿记》碑,看不清是何时立的,现在院墙外

金秋中州游(五十二)中岳庙·升仙太子碑
24.  清乾隆帝诗碑

金秋中州游(五十二)中岳庙·升仙太子碑
25.  院墙上有升仙太子碑碑文

金秋中州游(五十二)中岳庙·升仙太子碑
26.  武则天亲书《升仙太子之碑》,全文拓碑件(选自网络)

金秋中州游(五十二)中岳庙·升仙太子碑
27.  碑首部分

金秋中州游(五十二)中岳庙·升仙太子碑
28.  “升仙太子之碑”六字,巧隐十个鸟形笔划,作为唐代飞白体遗存未几的佼佼者而被书家推崇

金秋中州游(五十二)中岳庙·升仙太子碑
29.  武则天撰文亲书的巨碑,彰显了这位女皇的雄才大略,开草书刊碑之先河,不失为女书之精品

        由于无缘亲见,只能网上找资料聊补于无。原想全文恭录,想想感兴趣者网上自己也能查到,我这里就不啰嗦了、
        离开缑山我们前往二里头夏都遗址。。。。。。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