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2022-09-27 08:06:07)
标签:

旅游

吴文化博物馆

拂梭千年

缂丝

世界级非遗




             吴文化博物馆(即吴中博物馆)作为专题介绍吴文化的博物馆,除了常设展,还常举办有关特展,并且在“吴颂”展厅内,设有定期更换内容的“展中展”,前几日我们几位同好相约又去看了“拂梭千年——苏州缂丝精品展”,举办时间为“9.18-11.20”。
          缂丝,是中国丝织艺术品的典型代表,以素色生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断纬”的独特技法挖织而成,也被称为“刻丝”。起源于西域的缂丝工艺,一经诞生就在丝路沿线传播开来,至中原地区后,历唐五代发展而渐趋成熟,自宋元来,缂丝常用于摹刻名人书画、织造皇家服饰和表现宗教题材等,为宫廷御用之物,因历来生产规模不大,工艺繁复,得之不易,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等说法。
          苏州作为缂丝的主要产地,缂丝产品逐渐形成了色彩丰厚、晕染自然、浑朴高雅、艳中具秀的特点,兼之坚厚耐磨、利于长期保存,具备了艺术和工艺的双重价值,2006年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09年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作为中国桑蚕丝织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1.  拂梭千年--- 苏州缂丝精品展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2.   第一单元   妙夺丹青   
      自宋代以来,文人文化与民间技艺高度融合,缂丝技艺得到高度发展,江南地区名家辈出,留下不少传世佳作,现今的苏州仍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缂丝生产基地之一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3.  摹沈子善梨花双鸠,现作在保留原作结构的前提下加入了戗缂,使羽毛层次更丰富,体现出缂丝工艺的现代性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4.  缂丝花鸟,原作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5.   摹双喜图,《双喜图》为传统题材缂丝作品的代表作,现作比原作技法更精细,将清代皇帝的藏印也缂织其上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6.  摹乾隆御制花卉册(其二)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7.  原作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8.  摹缂丝品《婪尾春》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9.  摹缂丝品《紫楝花》,此两幅作品以平缂、勾缂、结法、戗法等技法织成,缂工细致,诗、花、印相得益彰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10.   缂丝品洛神赋图第一卷(局部)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11.  原作《洛神赋图》介绍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12.  摹《洛神赋图》缂丝品,其一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13.  摹《洛神赋图》缂丝品,其二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14.  缂丝品《洛神赋图》介绍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15.  缂丝品《螽斯图》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16.  缂丝品《螽斯图》介绍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17.  缂丝品《 观音》,表现的是藏传佛教中的白度母形象,作品以暖色调为主,莲座以金线勾勒轮廓,间以平缂而成,衣饰纹样采用结缂手法,深浅变化则以戗缂来表现,整个作品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18.  拟郎世宁荷花,原作为清代郎世宁所作花鸟图册之《荷花双蝶》,作品尺幅不大,但有很强的欣赏效果,充分体现缂丝工艺的表现力,郎世宁以中西合璧的技法,描绘出独树一帜的花鸟画作品,本作中的荷花双蝶设色艳丽,缂织极其细致逼真,有很强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19.  缂丝品《寒食帖》和原作影印件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20.  原作《寒食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21. 缂丝品《寒食帖》,缂丝书法作品是缂丝的一大门类,有大量作品传世,本作品取苏轼真迹《寒食帖》的局部为稿,作为一幅行书作品,缂织时既要把握书法的笔势,又要关注其变化细节。飞白牵引带也运用合花线和短戗进行恰当的表现,为书法类缂丝品中的佳作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22.  缂丝品《六骏图》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23. 缂丝品《六骏图》介绍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24.   第二单元    梭织交错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25.  缂织技法之结缂、掼窠、勾(构)缂、平缂技法说明和用法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26.  缂织技法之凤尾戗、长短戗、掺和戗技法说明和用法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27.缂丝品《荷渚鸳鸯》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28.  缂丝品《荷渚鸳鸯》介绍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29. 拟陈之佛寒月孤雁,本作以陈之佛画作《寒月孤雁》为稿进行创作,以冷色调丝线缂织而成,意境清寂而风格清雅,整个作品画面无一处留白,每寸缂织均精细入微,富有神韵,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30.  缂丝品《残荷鹰鹭》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31.  缂丝品《残荷鹰鹭》介绍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32.  摹崔白三秋图,本作品摹缂自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明代缂丝作品,稿本应出自宋代著名画家崔白之手(有款、印),现作在保留原作面貌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良,特别是地面和湖石的处理,运用合花线和更细腻的戗缂,使层次质感有了质的提升,花与叶也都做到了戗缂晕染的效果,虽是秋景,却充满生机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33.   缂丝品《老子青牛》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34.  《老子青牛》原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35.   《老子青牛》局部,老子似在微笑注视着画面前的观者,面容袍服都以多色阶丝线戗缂替代了原作的单色平缂,表现力大大增强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36.  缂丝品《老子青牛》介绍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37.   缂丝品《卓尔不群》,原作是三位大家合作之画:吴湖帆画竹,于非阁画蜻蜓,张大千画鸟,吴湖帆有“画竹第一人”之誉,本作再现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小鸟斜落于竹子之上,红蜻蜓勾绘细致,轻落竹叶,本作竹子不用勾线,以合花线戗缂而成,更好地表现出原作的神韵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38.   第三单元   织中之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拥有多位传承人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39.  介绍缂丝使用的工具和材料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40.  缂织机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41.  梭子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42.  专用剪刀、熟丝、生丝、画稿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43.  缂丝和服腰带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44.  苏州是出口缂丝和服腰带的主要生产基地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45.  缂丝和服腰带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46.  缂丝和服腰带的局部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47.  原创缂丝品《莲花》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48.  原创缂丝品《枇杷》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49.原创缂丝品《飞越》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50.  原创缂丝品《飞越》介绍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51. 原创缂丝品《泼墨乌龙》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52.  缂丝品《泼墨乌龙》介绍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53.  原创缂丝品《虎跃》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54. 《虎跃》介绍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55.  缂丝品《苏州桥》,画面再现苏州寒山寺旁的江村桥,各种缂织技法使色线多而不乱,蓝绿黄三系丝线运用大胆,,整个作品尤以河水质感变化最多,线条虚实勾勒,色彩融合自然,以苏州缂丝技法表现苏州景致,别有风趣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56.  拟白石群虾,本作运用缂丝技艺来表现水墨书画,以高超的技法再现原作的神韵,在须、足等细微处以戗色运线,将五只河虾表现得灵动活泼,神韵充盈,幅右织字,完美表现了字带枯笔这一缂丝难点,使白石书体行笔雄健、精致苍劲、大气磅礴的特点得到很好体现,织印清晰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拂梭千年”
57.  拟白石旧游图,作品以齐白石旧游图为摹本缂织,以青绿丝线戗织,摹缂出涂抹晕染的效果,水波以多色阶淡墨色与淡绿色丝线相组合,戗织出浓淡虚实变化的水波,鸬鹚以黑色丝线为主,辅以少量灰色丝线,对比强烈,画面上方“旧游所见”及款识

           本次展出的缂丝品,大都在各种展览、评比中获得金奖、银奖等,全都是精品,或者是技艺上有所突破的,往往作品耗时巨大,有的要用一年的功夫才能完成,真正不易!苏州作为全国的缂丝生产基地,我们衷心希望这一宝贵的技艺能够得到不断地发扬光大。
          插了七篇参观博物馆的博文,后面接着继续“金秋中州游”系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