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庆节,全国人民齐欢庆,祖国明天更美好!恭祝大家节日快乐!
从内黄二帝陵到濮阳澶渊之盟纪念馆仅30公里,行车不到50分钟赶在17点前来到馆前。正遇到当地一批事先联系好的参观者,我们有幸一起入内参观。
澶渊之盟纪念馆座落于河南省濮阳老城御井街,主要有记载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的唯一实物的“回銮碑”,此碑于2019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馆分为德政殿、同和殿和信武园三个主要部分和碑廊、附房等,总占地面积3360平方米,建筑面积916平方米。
宋代开国之初,想收回被辽朝占领的燕云十六州,前二三十年数次北伐均受挫而归,此后变成辽呈攻势,而宋军往往守边还常被突破。公元1004年契丹族辽圣宗耶律隆绪和他的母亲萧太后率兵20万进攻北宋,兵临澶州。宋真宗赵恒在宰相寇准等主战派的督促下,御驾亲征,军心大振,于澶州大败辽兵,双方议和,订立“澶渊之盟”。在班师回京之前宋真宗赋诗《契丹出境》一首并亲笔书丹(原传为寇准所书,现资料显示是为真宗亲书),镌石于此,俗称“回銮碑”。
关于澶渊之盟,历来褒贬不一,在我看来当年和约签订后,宋辽保持了120多年的总体和平,为宋代各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积极意义十分显著,值得称道;问题是宋廷上下没有居安思危,武备松弛,最后导致“靖康之耻”徽钦两帝被俘、北宋被灭,这也是十分明确的惨痛教训。
纪念馆总体的布展和思路都是认真严肃的,这样的历史经验教训确实值得我们后人认真分析汲取的。
1.
澶渊之盟纪念馆,又是澶渊之盟博物馆,门联:谏真宗退契丹寇莱贤相垂千古;留胜迹传美誉御井甘泉泽万民
2.
德政殿,为主要展厅
3.
“一盟中原
共融天下”,展览主题
4. 前言
濮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公元11世纪初发生在濮阳的宋辽澶渊之战,继而缔结的澶渊之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里程碑性质的重大事件,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被称为“历史拐点”。纪念馆以“一盟中原,共荣天下”为主题,将此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予以展示,旨在我们从中汲取诸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5.
第一部分 宋辽风云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诸将拥戴下“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初期是宋军进攻欲收回燕云十六州,然而几次北伐均被辽打败,此后辽开始不断南侵,而宋由于“重文抑武”,害怕辽兵进攻。前40多年宋辽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6.
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高度繁荣的时代
7.
辽朝(907-1125年)又称辽国,是中国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中国北部的封建王朝,为我国北方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8.
宋辽幅员对比图
9.
宋辽大事纪年
10.
和同殿,第二展厅
11.
第二部分 澶渊之盟
公元1004年,辽军萧太后和辽圣宗亲率20万大军南侵深入宋境600里,已达澶渊城下,宋真宗在犹豫中御驾亲征,宋军振奋打败辽兵,辽怕腹背受敌全军覆没,提出和议
12.
“澶渊之盟”宋朝三位关键人物,宋真宗,宰相寇准和殿直曹利用
13.
盟前辽方欲议和,而宋真宗也想议和,虽寇准、杨延昭等均希望乘此机会全歼辽军并进而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宋真宗已拿定了和议的主意

1
4.
为取得和议成功,宋真宗甚至同意曹利用谈判底线是每年助银100万两给辽方
15.
经谈判最后曹利用代表宋方同意每年助银10万两和20万匹绢,两国结为兄弟之国
16. 盟约
四个条款宋辽双方各有让步,应该说还是个较好的和约
17. 《 宋朝誓书》
维景德元年,岁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七日丙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尊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拾万两,更不差使臣专程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运至雄州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盗贼逋逃,彼此勿令停匿。至于陇亩稼穑,南北勿纵惊骚,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存守,淘壕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同庶存悠久。自此保安黎献,慎守封陲,质于天地神祗,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监,当共殛之。远具披陈,专俟报复,不宜,谨白。
18.
《辽国誓书》
维统和二十二年,岁次甲辰,十二月庚辰十二日辛卯,大契丹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宋皇帝阙下:
共议戢兵,复论通好,兼程惠顾,特示誓书,云“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因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盗贼逋逃,彼此勿令停匿。至于陇亩稼穑,南北勿纵惊骚。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存守,淘壕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同庶存悠久。自此保安黎献,慎守边陲,质于天地神祗,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监,当共殛之”。孤虽不才,敢遵此约,谨当告于天地,誓之子孙,苟逾此盟,神明是殛,共具咨述,不宜,谨白。
19.
真宗回銮,和议成两军班师,宋真宗不胜欣喜,大笔一挥作“回銮”诗一首,后刻石保存至今,成为这段历史的唯一实物见证
20.
第三部分 泽被后世
澶渊之盟后的120多年里,宋辽两国和睦相处,人民生活和平安定,社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澶渊之盟成为真正的和平条约
21.
澶渊之盟后,直到辽被金国所灭宋辽总体保持和平
22.
虽然宋每年助银给辽国,但两国不打仗要省下多少军费,而且通过贸易、发展经济又多创造了无数财富,就像今天给邻国的无偿援助,带来和平繁荣绝对值得
23.
澶渊之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辽大量运用、吸收中原先进文化
24.
澶渊之盟本来是一个双赢的好局面,但是从此之后宋朝上下武备松弛,虽然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却先后两次被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所亡(北宋为金国、南宋为元朝),所以强大的国防是一个民族独立的根基,珍爱和平,忘战必危!
25.
碑廊
26. 宋钦宗·赵桓:
昔我烈祖章圣皇帝与大辽结好澶渊,敦信修睦,百有余年,边境晏然,苍生蒙福,义同一家,靡有兵革斗争之事,通和之久,振古所无
27.
北宋宰相富弼:自此(澶渊之盟)和湟百姓凡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扰,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
28.
北宋宰相苏辙:稍以金帛啖之,虏欣然听命,岁遣使介,修邻国之好,逮今百数十年,北边之民不识干戈,汉唐之盛所未有也!
29.
南宋抗金名将李纲:不务战守之计,惟信讲和之说,则国势益卑,制命于敌,无以自立矣。景德中,契丹入寇,罢远幸之谋,决亲征之策,捐金币三十万而和约成,百有余年,两国生灵皆赖其利,则和、战、守三者皆得也!
30.
“信武园”(光线不好,拍糊了)
31.
纪念馆东院
32.
御井和回銮碑亭
33.
回銮碑亭,宋至和二年(1055),仁宗下诏将其父真宗回銮诗刻石立于澶州州廨,同时修建一座供奉该碑的信武殿,现殿早毁碑亦残损,后人重建碑亭,现亭内有三通碑,正中的是原碑
34.
亭额“回銮碑亭”竖匾
35.
回銮碑,青石制,原高2.6米,宽1.3米,现仅存上半部分,碑文为宋真宗所赋《契丹出境》诗,有玻璃保护,从多个角度拍,此片算略清晰一点。诗全文:我为忧民切,戎车暂省方。征旗明夏日,利器莹秋霜。锐旅怀忠节,群凶窜北荒。坚冰消巨浪,轻吹集嘉祥。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上天垂助顺,回旆跃龙骧。
36.
后人立的《契丹出境被》介绍碑
37.
回銮碑之省保碑,2019年已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8.
御井甘泉,相传当年宋真宗御驾亲征驻跸于此曾用过此泉
39.
复制御井甘泉碑记
有关澶渊之盟学习历史时曾有所知晓,这次有机会对此史实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感觉很有收获,因此在发文中引用的资料多了点,有点啰嗦,有关宋代的评价,见仁见智,敬请包涵。
接着我们前往就在附近的西水坡遗址。。。。。。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