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2022-09-05 08:06:07)
标签:

旅游

大伾山

吕祖祠

万仙阁

大石佛




             10月20日大半天在鹤璧浚县观瞻,从道口镇到浚县大伾山仅13公里,就从安阳市来到了鹤壁市,河南省人口大省城镇密集可见一斑。我们行车25分钟来到山前停车场。
           大伾山位于河南鹤壁市浚县城东,故又称东山,它不是丛山中的峻岭,是平原凸起的孤峰,属于太行山余脉,南北长1.75公里,东西宽0.95公里,面积约1.66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35米,平地高起约70米。大伾山是中国文字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尚书·禺贡》载“东过洛油,至于大伾”,相传大禹治水到过大伾山,故历代名人登临此山,多赋诗留言,刻碑勒石抒发“登大伾、俯大河、怀大禹”的感慨豪情。金明昌(1190-1196)以前,大伾山为黄河(黄河尚未改道)转折点,南控名渡黎阳津(又名黎阳关,对岸为白马津),为黄河南北要冲,黎阳城“凭山为基,东阻于河”,故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而留下众多遗迹和传奇。
           大伾山现存道观佛寺建筑群7处,名亭8处,石窟6处,各式古建筑138间,摩崖石刻460余处,尤以有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大石佛而著称于世。该石佛始建于北魏,依山开凿,总高八丈,藏于七丈高的楼内,素有“八丈佛爷七丈楼”之称,为世界佛屋景观之唯一。古时黄河流经大伾山脚下,每到雨季常会洪水泛滥,故雕石佛以镇之。2001年“大伾山摩崖石佛及石刻”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大伾山还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1.  通往大伾山,新翻修的宽阔的石板路,从大路口通向山门约有5、6个制作精良的石牌坊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2.  汉阙式山门,面阔16米,高9米,两端为仿汉石阙,两层单檐平顶,中以敞廊顶相连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3.  坊额“伾山仙境”书法家罗工柳书(门票50元)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4. 入口一侧国保碑(国五)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5.  百猴路,山门到大伾山广场,是上山的必经之路,创建于1986年,长195米,宽5米,7级,162个台阶,水泥路面,青石栏杆,254根望柱和250块栏板,共刻有神态各异的石猴1864只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6. “泥猴张”,浚县著名民间艺人张希和设计创作这条“百猴路”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9.  望柱上的各种石猴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10.  母猴驼小猴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11. “恩荣坊”,处于百猴路中段,原位于浚县卫贤镇贤集大街迁移至此,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工部主事孟楠建,是一座极为精致的“四柱三间五楼”式石牌坊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12.  石牌坊正中檐下竖匾“恩荣”,竖匾以下共有七道枋,第一道雕“二龙抢珠”图;第二道“龙章宠锡”;第三道“八仙庆寿”图;第四道“敕封承德郎南京工部主事孟台霓”;第五道“竹林七贤·”图;第六道“赐进士第承德郎工部主事孟楠”;第七道,透雕画面逼真,共16人,此坊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13.  桥上桥,位于百猴路上端,上下两层圆形涵洞,如同两桥叠压,故名“桥上桥”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14.  大伾山广场背依大山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15. 阳明书院,当年王阳明曾居此研学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16. 山虽不高,也有几条登顶之路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17.  壁立千仞,此处有多处摩崖石刻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18.  禺贡名山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19.  怀禹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20.  登峰造极,这些都是大伾山460余处摩崖石刻之一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21.  吕祖祠,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22. 祠前两侧八字墙并立有一对石狮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23.  山门殿内“门神”燃灯道人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24.  山门殿内“财神”赵公明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25.   文昌殿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26.  药王殿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27.  无生老母殿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28.  娃娃殿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29.  三仙殿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30. 六甲祠,供奉六大阳刚生肖神祗:甲子神将王文卿、甲寅神将明文章、甲辰神将孟非卿、甲午神将韦玉卿、甲申神将扈文长、甲戌神将展子江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31.  六丁祠,供奉六大阴柔生肖神祗:丁丑神将赵子任、丁卯神将司马卿、丁巳神将崔石卿、丁未神将石叔通、丁酉神将臧文公、丁亥神将张文通,六甲六丁均为人身12生肖动物造型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32.  云封亭,现供奉财神关帝,周围环以八角莲池,两侧为供奉道教众神的辅殿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33. “乾元殿”露台前两侧有两通古碑,分别是始建和重修的碑记,字迹已漫漶未细看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34.  乾元殿为正殿,建于2米高的平台上,正面三间,进深三间,紧依山崖,崖壁凿吕祖洞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35.  吕祖洞,洞口宽1.55米。高2.4米,券形,阴刻“吕祖洞”三字,内供奉吕祖像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36. 转入祠后,为“纯阳洞天”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37.  其上“小壶天”牌坊一侧为管理吕祖祠道长的居所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38.  太极宫,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为八角攒尖顶式建筑,因八面墙上嵌有八卦符号,俗称“八卦楼”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39.  太极宫,楼分三层,高25米,顶楼顶部梁架,有的梁枋上还有墨书题记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40.  太极宫三层,每层均供奉有道教神像,三清为道教最高神,当然供奉在三楼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41. 万仙阁,建于太极宫近旁,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因塑有道教诸仙5000余尊而得名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42.  阁分两层,上层“元始天尊”等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43.  上层通天教主等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44.  上层太上老君等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45.  下层玉皇大帝等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46.  下层西王母等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47. 这些神像大的2米,小的仅10厘米,集中国官方与民俗神仙之大成,个个形神兼备,呼之欲出,成为华北地区道教泥塑艺术的殿堂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48.  整个万仙阁梁枋、墙壁都是各路神仙,道教艺术如此出彩实为罕见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49.  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元代以前名“大还山寺”,历代有毁损复建的,现存布局为“东西”、“南北”两条轴线,呈十字形,殿宇20余间,总面积2600余平方米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50.  东西轴线上的建筑有山门、藏经阁和大佛楼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51.  中间立有数块古碑,用玻璃封着保护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52.  藏经阁,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面阔5间,高约7米,甚为壮观,阁内有“千手千眼观音”像,高约4米,塑有六双手,最上层,两手托日月;第二层持铜铃金穗;第三层双手合掌胸前;第四层左手持弓,右手拈箭;第五层左手握金印,右手持拐尺;第六层左手拿青杨枝,右手持净水瓶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53.  大佛楼,原为北魏时建的5间宽3间进深的7层楼高阁,毁于元末兵燹,现今的大佛楼为明正统十年(1445)所建,面阔3间,高7丈内座大石佛高8丈(实测22.7米)故传为“八丈佛爷七丈楼”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54.   大石佛,善跏趺坐式弥勒像,古称大佛岩,倚山凿就,始创于北魏早期(约公元400年前后),后历代有补饰,现在的基本为明代改造并糊上泥皮彩。现存佛像,面方颊圆,额间有“白毫相”,形象装严,左手扶膝,右手曲肘前举,手心向外,示“无畏印”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55.  佛像高大,因佛像两脚距地面以下丈余,故有“八张佛爷七丈楼”之说

金秋中州游(十四)浚县大伾山(上)
56.  大石佛周边的石刻题记,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其中明代王阳明《登大伾山》诗作原迹尤为珍贵,正是大石佛和四周的摩崖石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伾山内容丰富,其实展开的话每一处都能发一篇博文,那样又显得太拖沓了,于是我把它们安排成两篇。。。。。。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