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兴安均为桂林下辖的县区,全州再往北就要入湖南省了,我们回头前往兴安湘江畔的红军堂,45公里用了约45分钟。
兴安县界首红军堂,原名三官堂(即当地供奉天、地、水官的道教神庙),位于兴安县界首镇,1934年11月底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时,红军一、三军团先后在三官堂设立指挥部指挥红军渡江。红军走后,三官堂被国民党军队摧毁,1936年由民间集资修复。修复后的三官堂分前、后厅,中间有天井,面阔11.6米,进深13.8米,建筑面积160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人民为纪念红军将三官堂改为红军堂。2006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1934年10月从中央苏区撤离,冲破三道封锁线后,经历的一场生死存亡的大战,蒋介石调集了桂军、湘军和中央军30多万大军,并用空军40架飞机轮番轰炸,构成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全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11月27日至12月2日,中央红军在兴安界首至全州屏山渡30公里湘江两岸进行阻击,28日起激战四昼夜,12月1日中央红军最终强渡湘江,中央纵队、军委纵队也在界首浮桥安全过江,冲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红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损失指战员3万余人。
湘江战役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重要铺垫,也是中央红军浴火重生,走向胜利的重要转折点。
1.
湘江源自广西兴安县海阳山白石河向北经湖南注入洞庭湖,全长948公里
2.
兴安县界首镇
3.
红军堂大门
4.
国保碑(国六)
5. 院内
6.
三官堂(红军堂)始建于1912年,为供奉道教尊神天官、地官、水官的一座道观,房屋为砖木结构,坐西朝东,前临湘江,分前后两厅,中有天井,面宽11.6、进深13.8米,建筑总面积160平方米
7.
湘江战役期间,红一、三军团曾先后在此设立临时指挥部,其间朱总司令也曾在此指挥渡江
8.
“红军长征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指挥部旧址”,1985年即为广西自治区级文保单位
9.
主殿内现模拟当年红军指挥部模样
10.
1934年11月27日,红一军团前锋首先在此设临时指挥部,后红三军团接防,彭总也将指挥部设在此处,直到12月1日早晨中央纵队安全过江并进入越城岭山地,后续红八、九军团已接近湘江,彭总才率部撤离三官堂
11.
湘江战役形势示意图,光华铺、觉山铺、新圩、后卫四大阻击战是中央红军实现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重要保证
12.
红军时代使用过的大刀、梭镖、火枪(仿制品)
13.
红军时期使用过的汉阳造步枪、军号(仿制品)
14.
红军中央纵队用过的红旗(仿制品)
15.
红军长征时期使用的水壶、口盅、盐罐、油灯、禾镰、弯刀(复制品)
16.
湘江战役红军战损情况,牺牲过半,损失惨重
17.
“红军长征 突破湘江
聂荣臻(时任红一军团政委)”碑刻

18.
界首渡口,位于界首镇老街北端的湘江两岸,是湘桂往来的重要渡口,界首自古是湘桂交界之地,故名“界首”,界首因此成为桂北的商贸重镇
19.
界首渡口河面宽约百米,两岸均有山林,便于隐蔽,而且过河后西行不到5公里就进入越城岭地域,因此中革军委决定在界首架设浮桥,确保中央和军委机关从界首安全过江,工兵部队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架起了浮桥,并多次将被敌军飞机炸毁的浮桥修复,由于界首渡口位于红军突破湘江四个渡口的最上游,中央机关两个纵队由此过江,因此此渡口被称为“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第一渡”
20.
湘江祭文
罗箭撰,2014年11月26日,正值湘江战役80周年纪念日,朱德、周恩来、董必武等60多位红军将士的后代及百多位相关部门的同志来到界首渡口祭奠在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战役中牺牲的革命先烈,在宣读祭文后,洒下祭酒,抛下白色菊花瓣,以慰英灵,寄托哀思
21.
今天的美好生活正是无数先烈的鲜血所浇灌,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我们要继续奋斗!
22.
界首古街,也是红色旅游的一处景点,我们时间紧就免了
这里可看的内容虽不多,但这段历史却是沉甸甸的,大概可以说是红军长征中的一段最惨痛的经历,令人难忘!
接着我们继续回头向南,前往临桂。。。。。。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