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2021-10-06 08:09:03)
标签:

旅游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文庙

黑土文明多彩龙江

多元文化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于1985年成立,以文庙为馆舍,收藏、展示和研究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物、历史、文化为宗旨,是全国首家省级专业性民族博物馆,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现在是国家一级博物馆,3A级旅游景区。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除汉族外,还有发源于此或居住历史久远的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达斡尔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以多元化为特征,以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为代表的渔猎文化;以蒙古族为代表的草原游牧文化;以满族、锡伯族、回族、朝鲜族、柯尔克孜族为代表的农耕文化等等,基本涵盖了人类社会工业化时代之前的主要文化类型,为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他们那神奇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走进了博物馆。
          《黑土文明  多彩龙江——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陈列》,就是该馆主打的基本陈列,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黑龙江少数民族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我国56个民族大团结确实是源远流长,各有所长,不可分离的。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1.  哈尔滨文庙,现在也是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的馆址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2.  第二进院落东、西庑现在是展室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3.  基本陈列展《黑土文明  多彩龙江——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陈列》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4.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除汉族外,尚有发源于此或居住历史久远的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达斡尔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5.  第一部分  历史综述 
     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在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创造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为书写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6. 松岭岩画,位于大兴安岭地区南部,约距今1.3万年,证明大兴安岭地区是孕育黑龙江乃至中国远古文化的摇篮之一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7. 萨卡奇·阿梁岩画,位于黑龙江下游右岸,新石器时代,据考证属于环太平洋地区岩画一部分,与美洲西北海岸人面岩画有关联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8.  新石器时代的小南山、新开流遗址等出土的文物证明黑龙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9.  昂昂溪、莺歌岭、白金宝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及青铜时代的文物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10.  黑龙江地区的古代民族发展脉络图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11.  满族起源于“白山黑水”之间,经清朝发展,成为我国人口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在黑龙江满族人口现有748020人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12.  满清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疆域较大的王朝之一,在其鼎盛时期,国土面积达1300万平方公里 ,满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了伟大贡献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13. 朝鲜族,主要是从朝鲜半岛陆续迁入、定居,在近现代反抗外来侵略,参加全国解放战争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过程中,为形成和维护统一的多民族的当代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朝鲜族在黑龙江现有人口327806人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14.  回族,族源可追溯至唐宋元时期从西亚和中亚地区的穆斯林,又吸收了汉、维吾尔、蒙等民族成分,是我国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热爱祖国,拥有一大批坚强的革命者,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回族在黑龙江人口为101749人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15. 锡伯族,其起源于兴安岭地区,自汉代向南迁移,明末清初已主要分布于嫩江流域从事农耕生产,乾隆年间清政府平息准噶尔叛乱之后,为维护西部边疆安定,特从盛京征调千余名锡伯族官兵连同家属数千人前往伊犁加强西部边疆防务,此次西迁锡伯族为巩固边防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新疆还设立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在黑龙江锡伯族现有人口7608人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16.  鄂伦春族分布于黑龙江两岸和大小兴安岭广袤地区,虽然到20世纪中叶结束游猎实行了定居,但仍保留在较完整的狩猎文化体系,鄂伦春人成为狩猎文化最后的守望者,在黑龙江现有3943人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17.  鄂温克族,最早活动于贝尔加湖、黑龙江流上游,清初至近现代,鄂温克人为维护祖国统一、抗击外来侵略作出了重要贡献,海兰察是鄂温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英雄之一,现居黑龙江人口为2648人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18. 柯尔克孜族起源于亚洲北部叶尼塞河流域,即今世界各地的吉尔吉斯族之一,由于是东迁,为全世界柯尔克孜族保留下了最为古老珍贵的语言、音乐、信仰等文化遗产,该族现在黑龙江人口为1431人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19.  蒙古族,起源于黑龙江源头之一的额尔古纳河流域,蒙元帝国初期,今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自治县地区为成吉思汗胞弟斡赤斤的封地,1624年他的后人首领奥巴与后金首领努尔哈赤结盟,揭开了满蒙联盟,助清入主中原的序幕,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蒙古族在黑龙江人口有150000人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20. 达斡尔族,源自东胡系,长期在黑龙江流域,是较早从渔猎转为农耕的民族,在十七世纪沙俄入侵时,他们打响反抗侵略的第一枪,为保卫边疆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黑龙江现有人口40277人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21.  赫哲族,长期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以捕鱼为主,狩猎、采集为辅的经济生活,现代主要聚居在黑龙江“三乡两镇”,渔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开篇,赫哲族的渔猎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宝库,现有3613人居于黑龙江省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22. 西庑,陈展 第二部分  多元文化
       当代,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类型的多元化为其主要特征,所蕴含的丰富而珍贵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精神、知识和经验,将会在现代社会文明建设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23. 满族人的服饰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24.  朝鲜族生产生活场景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25. 蒙古族的歌声和马头琴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26. 回族人的服饰与伊斯兰教信仰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27.  达斡尔族的服饰,刺绣装饰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28.  锡伯族古老的祖先崇拜和萨满信仰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29. 鄂伦春人的兽皮服装和白桦皮生活用品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30.  赫哲族的鱼皮服装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31. 柯尔克孜族成为当今吉尔吉斯坦、俄罗斯、中国(新疆、黑龙江)“三国四方”中保存了最古老该民族传统、音乐的文化遗存,并不断加强国际交流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32. 第三展厅设在第三院“崇圣祠”东侧3号楼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33. 第三部分  传统与现代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34.  通过设立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保存这些民族文化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35. 省级非遗“太阳花”刺绣装饰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36.  国家级非遗,白桦皮制作工艺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37. 国家级非遗,鱼皮工艺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38. 省级非遗鱼皮画、刺绣等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39. 各民族的节日,承载着少数民族原生态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体现了传统文化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许多节日申遗成功,增强了人们的民族凝聚认同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40. 在崇圣祠殿内还举办了孔子生平和孔氏家族传承史料展

自驾游龙江(四十七)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41.  孔氏家族在孔子儒家思想的濡养下,依据祖训箴规,如同一棵蓊郁苍龙的巨树,枝繁叶茂,后代已延绵82代,子孙人才辈出,为传承孔子儒家学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2006年族谱统计,孔氏后人超过200万遍布全球,号称“天下第一家”,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

         哈尔滨文庙不仅建筑有其特色而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也因其独树一帜的收藏、研究、陈展,2020年升格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文庙还举办有“鸾凤和鸣——汉文化传统婚俗展”,也是很不错的内容。。。。。。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