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2019-11-27 14:45:48)
标签:

洄溪草堂

寻访古迹

摩崖石刻

徐大椿

七子山



          11月24日(周日)由“江南人文古迹寻访群”组织,访洄溪摩崖石刻的群活动,我正好有空,也较感兴趣,虽然以前曾去过,但专题寻访摩崖石刻还没有过,这次有机会就参加了。
        洄溪摩崖石刻在七子山松毛坞山谷中,清乾隆年间,名医徐大椿(1693-1771)晚年曾筑洄溪草堂隐居于此,后渐湮没。1985年吴县文物普查中发现了洄溪草堂遗址,在其结庐的草堂遗址旁崖壁上,保留着他和袁枚、钱大昕等名人的题刻,于1986年被列为县文保单位,近年在树林中又新发现了几方,据介绍共有31方,可惜我这里只录得27方,而且由于青苔、树叶遮挡不很清晰,但这些摩崖石刻还是有较高的历史和书法价值,值得我们好好品赏。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1.  张桥村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2.  七子山下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3.  层林尽染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4.  120年的古樟树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5.  松毛坞千亩竹林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6.  1986年立的吴县文保碑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7.  新立的苏州市文保碑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8.  上山的路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9.  枯木自横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10.  丛林茂密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11.  洄溪草堂遗址在松毛坞半山腰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12.  当年砌就的层层台地,摩崖石刻就在这一带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13.  古画眉泉   洄溪道人(阳刻)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14.  面壁忘机   榆村徐爔题(阳刻)徐爔系徐大椿次子,曾二次随父进京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15.  可以濯我心  许玉猷为洄溪道人书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16.  悬崖滴乳   芥圃徐铨题(阳刻)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17.  满饮上池   为洄溪道人题   果亲王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18.  云霞泡影   僧皈巴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19.  吴江徐爔开山建亭    嘉庆元年三月书,时年六十有五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20.  妙境依空   僧西斋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21.  仙境    袁枚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22.  不信在人间     洄溪徐灵胎(阳刻)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23.  幽棲   (题款不见)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24.  波撼云泉   孙国铨题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25.  别有天   僧西斋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26.  迹留千古   题为榆村二长兄   华亭王昶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27.  涤烦    潘奕隽为榆村先生题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28.  云壑   钱大昕题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29.  翠滴春山    为榆村老先生   王葆元书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30.  人地相宜    钱天植为二兄题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31.  环翠    晓岚祁元福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32.  活泼泼地    猗园陈绍昌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33.  小匡庐   榆村二兄正    勿庵王以衔题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34.  棲迟空谷   赵咸宁题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35.  人静泉清    题赠榆村主人    汲林阿桂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36.  甲申上巳   洞庭姜恒庆种树   虹桥何堂品泉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37.  我爱其清    春江郑邦柱题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38.  枕流    二雅金学诗题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39.  梦游处   洄溪道人(此题刻隐在溪谷对面的乱树丛中,虽有人提示,但我们还是找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到)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40.  画眉泉,多日不下雨,已经只剩一点水了,上面盖着许多枯叶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41.  寻找艰辛

洄溪摩崖石刻寻访记
42.  全体探访者合影(谢谢建新提供原片)

       附:徐大椿简介
       徐大椿(1693-1771),原名大业,字灵胎,号洄溪,江苏吴江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卒于乾隆三十六年。性通敏,喜豪辩,自《周易》、《道德》、《阴符》家言,以及天文、地理、音律、技击等无不通晓,尤精于医。初以诸生贡太学,后弃去,往来吴淞、震泽,专以医活人。他著书颇多,有《三台规范》、《医学源流论》、《论伤寒类方》等,都为医学名著。他的歌曲有《洄溪道情》三十余首,《中国诗史》颇有愤世之词。平生著述颇丰,后人将其所著辑为《徐氏医学全书六种》等颁行,流传甚广,影响极大。
        徐大椿自幼习儒,旁及百家,聪明过人,年近三十因家人多病而致力医学,攻研历代名医之书,速成深邃。悬壶济世,洞明药性,虽至重之疾,每能手到病除。曾两度奉召赴京,首次为乾隆二十五年(1760),直言质朴而得乾隆帝嘉赏,原拟留职京师,坚辞放归隐居画眉泉,长子任乾隆御医。第二次乾隆三十六年,年已七十九岁,自知不豫,携子徐爔同行,到京后三日死。
  
        本次活动由消夏渔歌组织,还有无锡、南京的群友赶来参加,建新任摄影师,对于他们付出的辛劳表示衷心感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