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我拿到了甘雪媛同学的赠书《往事如烟》,因外出旅游和其他一些杂事,最近才仔细读完了全书。我与她一样是老三届插队知青、参加1978年高考侥幸录取,成为同班同学,看后感受良多。今年是我们下乡插队50周年,也是我们参加78年高考40周年,我们都快进入古稀之年,然而往事历历在目,激进、彷徨、奋起、平和,半个世纪我们演奏着时代的凯歌。
甘雪媛同学1967届高中毕业,1968年12月下乡插队于吴江屯村,务农数年后于1972年经常熟师范培训,先后任教于屯村小学和中学,1978年参加全国高考,被江苏师范学院录取,毕业后在苏州市二中任教直至退休,期间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苏州市优秀班主任、获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
她的大作《往事如烟》分三部分,“知青岁月”、“难忘亲情”和“心情随笔”,主要是她退休后在2008年至2016年在博客中发表的160余篇博文中精选72篇结集而成,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知青岁月”部分是她插队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我们无数知青共同的经历,读来十分亲切。书中“告别亲人”篇描写“那些小男生对亲人的谆谆告诫,显得满不在乎,时而东张西望,时而兴奋地挥手与朋友大声打招呼,全然没有离别带来的忧伤······女孩子终究柔弱,静静地呆在家人身边,或喃喃私语,或轻抹眼角,神情伤感,这一刻她们的心宛如失去方向的航船,茫然而不知所措。”真实再现了我们50年前离别家人,奔赴农村插队的场景,我就是那些小男生之一吧。她的“小油灯”篇“一盏冒着缕缕青烟火苗微弱的小油灯和一个孤单单地来到异乡生活的知青组成的家,却是寂寞而无望的。丝丝秋风,浓浓秋意,岁月悠悠,岁月蹉跎,人与灯相依相伴,静静地、惶惶地,在这漆黑的夜晚。小油灯丝丝暖意,陪伴我消磨了一个个寂寞孤独的夜晚。”当年插队我和她一样也是“一个人,一盏灯”,时而感奋,时而哀怨,前途未卜,踌躇彷惶,此情此景,如在眼前。
她的“高考回忆”篇把我带回到40年前的1978年高考,“我们那些老三届知青在离开学校整整10年后,面对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抉择,还能够从容迎战诸多困难,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走进考场,虽然最终结果有喜有忧,但那份勇敢,那份执着,还是让人敬佩的”。“那次高考,它不但让我从此改变了命运,而且让我拥有了一次难忘的复习经历,还让我亲历了历史上未曾有过的13届(1966-1978届)学生同堂高考的体验”。全国共有610万人参加1978年高考,最后录取了40.2万人,录取率为7%,也正因为这次高考,我们有幸成为同学,我们也算是抓住了机遇,成为时代的幸运儿了。值得一提的是作为67届初中毕业的我们,居然我们初二(1)班有四位同学同时被录取,真得感谢母校江苏师院附中为我们打下的扎实基础。毕业后,我们虽然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但都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绩,如今也都享受着退休后“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她的“难忘亲情”和“心情随笔”两部分以朴实的语言,清新的文笔,记叙她的亲人们身上发生的平凡小事,以及对所见所闻的思考和感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父母慈爱、儿女孝顺,阖家欢乐的美图,尽管也有各种变故,但她也能坦然面对,“我想到了老年阶段,也许每个人都会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坦然面对余生中的一切,珍惜拥有的每一天,善待亲人,善待自己,让身边爱你的人放心,也许是一种灵魂安宁的最好的心态。”我们从而立到不惑、从知天命到耳顺,现在正在迈向古稀,“其实,我们不用刻意追求在整个生命进程中,哪一段风光最值得迷恋、哪一段旅程是最值得珍惜的。人,只要在沉静的自我冥想中体会内心的诗意,平淡也会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是的,我们曾经有过憧憬的少年,蹉跎的青年,奋斗的中年,现在进入平和的退休生涯,“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即便带孙儿很劳累,也应抽出时间读书写字、喝茶赏景、过上诗情画意的日子。多和自己敬和爱的人相处,写邮件、发微信、煲电话、常小聚,感受生活的多彩,感受生命的美好。”
她的文章虽然有不少是前几年发表的,今天读来还是闪耀着智慧的火花,给人以启迪,特别是我既是同学,又是学弟,更是感慨万千。在此仅祝她岁月静好,青春永驻!
甘雪媛的《往事如烟》
谢谢甘雪媛同学签名赠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