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中山公园位于西泠印社东,是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的一个开放式公园。公园建在清朝行宫、御花园的原址上,结构巧妙,融天然山林、人工造景于一体,南临西湖,登高环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孤山景色早在唐宋就已闻名,唐代有孤山寺,南宋时建有西太乙宫、四圣延祥观。清代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始建行宫,雍正五年(1727)改为圣因寺,乾隆十六年(1751)在圣因寺西另建行宫,同治元年(1861)毁于兵燹。清末圣因寺部分园地与西太乙宫庭院相连辟为御花园,1927年命名为中山公园。
近年为了进一步保护杭州的历史文物、历史遗迹,杭州市有关部门对清行宫遗址进行了清理、保护,清行宫遗址是世界文化遗产“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中重大历史事件代表性史迹之一,曾为清代多位帝王出行西湖的居住之地,见证了18世纪上半叶康熙、乾隆南巡杭州,并对“西湖十景”进行“康熙钦定、乾隆题词”的史实。遗址包括院墙墙基、头宫门、垂花门、奏事殿、楠木寝宫、鹫香庭、玉兰馆遗址,通过游览使我们更清楚了解当年行宫的布局和曾经的辉煌。
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正门前的一对石狮,是明代遗存,原在“魏忠贤生祠”前,清代移至此处
正中匾额“中山公园”为沙孟海题写,楹联:山外皆山峦岫绕成清净界
画中有画笙歌谱就太平图
正门正是清行宫头宫门遗址一部分
清行宫遗址图
行宫八景图
垂花门(行宫二道门)遗址
青石须弥座台基遗构
行宫月台之陡板石遗构
行宫奏事殿,汉白玉云龙纹柱础
奏事殿遗址,奏事殿是乾隆帝会见朝臣的宫殿,是清行宫主轴线上第三进主体建筑
奏事殿遗址现存清代汉白玉龙纹柱础4只,以及台基、地垄石第

楠木寝宫遗址,寝宫地坪用的是金砖,台基、阶沿均为青石(行宫第四进)
中间主道青石板,上面用木制栈道保护起来,直通御花园
孤山海拔仅38米,是西湖群山最低的,但是湖中唯一的天然大岛(此处为原行宫第五进后殿)
石壁榜书“孤山”两字系宋人手迹,字约有1.5米见方,“孤”字少了一点,形成西湖风景三绝之一的“孤山不孤”
石壁前两旁各有一亭,这是30年代杭州市民为感激南洋华侨捐款救济浙江灾民而建。东为三重檐六角石亭,名为“文亭”
西为塔形方亭,名为“武亭”,四面石壁斗门,亭内设有石圆桌和鼓凳
向上石阶栏杆头和栏板有龙形浮雕

沿石壁台阶至上乃一宽阔平台,东眺有一著名园林景观,亭台楼阁,曲桥碧水被称为“天下西湖景”
“西湖天下景”以苏东坡诗句命名,亭上楹联是杭州园林中最负盛名的叠字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此联顺诵倒读均成联,巧妙组合也能成联
“西湖天下景”前有贮月泉遗址,泉出崖间,一泓曲池,水月清光,互相映发,故乾隆题为“贮月泉”,是行宫八景之一
鹫香亭遗址,是当年行宫八景之一
山势嵯峨,平中有奇
万菊亭,位于山顶东部,西湖天下景亭上方
万菊亭乃一方亭,与西湖天下景成对景,相互映衬,四周遍植各种菊花
孤山顶部,漫山遍野,林木蔽日,涌绿耸翠
孤山高处有一湖石假山,远观如浮动的青云,故名“绿云径”
绿云径,原行宫八景之一,假山奇峰如闲云飘然,假山上有乾隆题诗石刻
鸡毛信,雕塑群,位于孤山顶东部
团结亭,也在中山公园东部山顶
四照亭,位于孤山之巅,旧有清雍正帝的题额“云峰四照”古乾隆题“四照亭”,此也是行宫八景之一
也没细瞧,应该是玉兰馆遗址

孤山高处一四方亭,造型简朴
亭下为文渊阁
正门内视(头宫门)
原清行宫牌坊,1927年改建为中山公园时,匾额换成“光华复旦”
清行宫遗址总体格局清晰,第一进即为头宫门,现在的正门,两侧为抄手廊,中轴线第二进就是垂花门,第三进是奏事殿,第四进为楠木寝宫,第五进后殿已被改建为登山的两旁台阶,再上则整个是御花园。中山公园只是清行宫的主体部分,东西两侧大片地方,西侧的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东侧的浙江省博物馆都是属于行宫范围。
继续在西湖一带游览,下面游览宝石山。。。。。。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