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从小就听惯了三国故事,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阅读《三国演义》,诸葛亮一直是我心目中最崇敬的古代伟人,这次到成都,选择住宿的宾馆就在武侯祠附近,前几天晚上已经到门口、东面的锦里去看过了,那天一早我就首批进入了武侯祠大门。
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3年,是为刘备修建惠陵,它是我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也是全国最有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和三国遗迹博物馆。分为文物区、园林区和锦里三部分,面积约15万平方米。武侯祠原建于唐代前,与汉昭烈庙、刘备墓相邻,唐杜甫曾有诗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明代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入了汉昭烈庙,形成了现在武侯祠君臣合庙的格局。现存的主体建筑是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重建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五重建筑,严格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以刘备殿最高大雄伟,两侧还有文臣、武将碑廊等附属殿廊。武侯祠后还有三义庙等建筑。西侧有惠陵、园林、东面有锦里古街。

大门前的大照墙

大门

二门,“明良千古”,意为“明君良臣,千古垂范”。明字偏旁写成“目”,作者清人吴英,以此与“明朝”区分,以免文字狱

三绝碑,本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位于大门至二门东侧碑亭,碑高3.67米,宽0.95米,厚0.25米,809年(唐宪宗元和四年)刻建,由唐代宰相裴度撰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石工鲁建镌刻,裴文、柳书、鲁刻,三者俱佳,后世誉为“三绝碑”。可惜碑亭用玻璃封着,反光没摄清。

明碑,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刻立,张时彻撰文,高登立石

刘备殿前东面走廊内有以庞统为首的14位文臣塑像

西面走廊有以赵云为首的14员武将塑

主道两旁古柏森森

刘备殿前的龙纹雕刻

刘备殿横匾,业绍高光。意为刘备继承了高祖和光武的帝业

刘备塑像

刘备殿左侧有关羽塑像,到宋代被追封为王,明清时代又被封为关圣大帝,也是帝王装束
刘备殿右侧有张飞塑像

惠陵,刘备陵墓,《三国志》载:章武三年(223年)八月刘备葬于惠陵,甘、吴二夫人亦先后合葬于此。

神道

享堂

照壁有墓碑

封土

鼓楼

钟楼

岳飞手迹,碑廊刻有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达数十米

岳飞书前后出师表,一般认为是后人托名模仿所作,但也很珍视此墨宝

位于刘备殿之后通往武侯祠的过道

武侯祠过殿

万古云霄一羽毛,徐悲鸿题写

静远堂前名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清光绪赵藩题

武侯殿横匾乾隆题写“名垂宇宙”,此时他还是亲王

静远堂,诸葛亮的坐像(也有玻璃罩着)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蜀汉丞相,在世时封为武乡侯,死后追封为忠武侯,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慧的代表人物



殿上横匾

民国十一年重修武侯祠碑亭

三义庙,始建于清康熙初年,1989年原件搬迁于此

前殿

正殿前廊

正殿供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塑像

桃园三结义石像
其他附属园林建筑:

林木、盆景

汉宫残柱

三国文化陈列

编钟

《三国演义》开篇词

荷池睡莲

和畅园

鸣翠楼

孔明苑
锦里属于武侯祠扩展部分,武侯祠的东门就在锦里,它是近年根据史料重新修建的仿古商业街,我在前几天晚上先去了那里,主要是先品尝一下成都小吃,品种很多,似乎味道一般。这里就一起发些照片,不另撰文介绍了。

锦里入口



汉故锦里,这儿有个古戏台

莲花府邸




西蜀第一街牌坊

隔一个池塘,里面就是武侯祠

启功题写“三国圣地”
明明大门口横匾是“汉昭烈庙”,可人们就是称为武侯祠,一般殿堂建筑越在后面越重要,而这里武侯祠却就是位于最后一殿,虽然刘备也可算明君,可是人们显然更敬重诸葛亮。历史告诉我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总是得到百姓拥戴,尽管时代不同了,有些道理还是一样的,民心的向背关系一个政权的存亡,愿当今的干部以此为鉴!
在武侯祠游览了两个小时,看得还算仔细,接着去四川博物馆。。。。。。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