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和到龙泉虽然高速公路只有60多公里,但是它是新建的山区高速,穿行在连绵的群山之中,弯道、坡度、隧道、高架桥众多,限速80公里,有的路段限速60公里,常常是桥连洞,洞连桥。据说这一段,桥梁、隧道的总长度占总里程的四分之一,沿途青山相对,河谷纵横,从车上看去,不绝苍山映入眼帘,真是美不胜收。路上车不多,我们大概花了一个小时就到达了龙泉市。
龙泉市是丽水的一个县级市,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唐乾元二年(679年)置县。东临温州,西接福建,这里的山就是属于武夷山脉。它因剑而得名,凭瓷而生辉,被称为“青瓷之都”、“宝剑之邦”,他还是世界香菇的生产发源地,和“中华灵芝第一乡"。现有面积309平方公里, 人口29万。近年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各方面都取得了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沿途风景
经过独山隧道
龙泉市路旁装饰
街景
也有高层建筑
城区四周也是群山
龙泉青瓷天下闻名,第二天上午我们就去参观龙泉青瓷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位于剑川大道,今年刚新建,广场前的绿化还没完成。总面积10000平方米,展示面积4000多平方米,外观就像一座巨大的窑,里面还有一个影视厅,播放有关龙泉青瓷的纪录影片。龙泉青瓷博物馆是青瓷主题博物馆,系统展示龙泉窑的起源、发展、衰落、复兴各个时期的历史面貌,馆藏展品丰富,其中不少是保存的龙泉窑各个时期的精品。我们分别参观了六个展厅,使我对龙泉青瓷,哥窑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深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也为今人恢复、发展青瓷的不懈努力而感到骄傲。龙泉青瓷到清代已经湮灭,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发出“迅速恢复中国历史五大名窑,尤其是龙泉窑和汝窑的生产”的指示,龙泉县建立了国营龙泉瓷厂和青瓷研究所,与北京的科研专家共同努力,不惜使用哥窑、龙泉窑的样片反复试验,才使“清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青瓷得以恢复发展。开创了新的历史篇章。

龙泉青瓷博物馆就在剑川大道上

博物馆外形就像一个巨大的烧窑
步入大厅就像穿过窑体
大厅内沙孟海题写:龙泉青瓷博物馆
展厅前言
龙泉牛门岗遗址出土文物,说明早在五、六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
出土的陶碗和石箭簇
新石器时代的石轮和盂
陶豆和石斧
有肩石斧
新石器时代的刮削器
龙泉青瓷史展示介绍
南朝、五代时期是龙泉青瓷的初创期
南朝的碗
五代的盏托
唐代的五角盖瓶
五代的五管瓶
北宋是龙泉青瓷的发展期
五管瓶和盖
双层碗
牡丹纹盖粉盒
斗笠碗
盘口长颈盖瓶
南宋龙泉窑达鼎盛时期
荷花碗
刻荷花纹大盘
瓜棱形水注
龙瓶
南宋五大名窑之哥窑据考证就在龙泉
在当地窑址发掘出的哥窑产品和残片
哥窑特征:黑胎、紫口铁足、釉面开片
弟窑以素面厚釉为主,以粉青、梅子青釉为杰出代表
出土的洗和弟窑标本

元代龙泉青瓷向大型、装饰艺术发展
元代太白坛
大口坛和八角锥龙盘
鼓丁炉
兽头足大炉
明代龙泉瓷经历了从全盛到衰落的过程
刻花炉
刻花牡丹纹瓶
顾氏碗

清代龙泉瓷趋于衰落
八卦炉
瓷鼓
刻花大盘
民国时期总体衰落,有人开始仿古
出戟觚

水注

龙泉窑制瓷工序及特色专题

瓷土原石、粉碎后的瓷土和瓷土坯料
紫口铁足用的紫金土原石、粉碎料和紫金土坯料
釉土原石、经粉碎的釉土和成品釉土
生产工序流程图
烧窑模拟场景

龙泉青瓷是我国瓷海中最闪耀的“明珠”

镇馆之宝——五代覆莲瓣纹五管瓶

哥窑珍品——菱口三足炉

当代制作精品——冰裂纹大吉瓶

当代精品——粉青弦纹瓶

当代精品

当代精品——180厘米大龙盘
青瓷博物馆还有许多珍贵的藏品和有关青瓷当前发展的专题,从“民间到宫廷”龙泉青瓷专题、哥窑瓷器专题、哥窑瓷片专题展,还有当代大师作品展,当代日用瓷特展等内容,我花了近三个小时还只是大致看了一遍,应该是对瓷器生产和青瓷的发展有了大概的了解,增添了不少知识,孩子们看得也挺仔细,这让他们增长了许多见识,参观博物馆确实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活动。
离开青瓷博物馆我们到龙泉宝剑博物馆参观。。。。。。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