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曾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拿下五项大奖的影片,它的成功与编剧的剧本创作、演员到位的表演及导演的出色指挥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观赏一部好的电影,不仅仅要从它的大框架、它的外部构造角度来看,同时,不能放过它的每一个影象语言。一部完整的电影,是由一个个影象构成画面,一系列连续的画面构成某一个镜头,再由诸多镜头构成,所以影象语言的表现是电影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使一部电影呈现出较好的影象语言,这又与镜头、声音、画面的处理密切相关了。
在影片《飞越疯人院》当中有多处独特的镜头处理。在播放迈克教大家打篮球的时候,镜头多次给高个子基夫以特写,因为基夫特殊的情况——又聋又哑。从他一开始的呆滞,对迈克气急败坏的漠不关心,到最后能够领悟迈克的意思,积极配合队友打球;表情从呆板到微笑、大笑;在球场上由走动变为跑动,镜头没有放过他的每一个变化。在拍基夫在球场上走动的时候,导演采用了跟镜头,镜头一直在跟随基夫的走动,这样可以在众多人物当中突出基夫的活动,以达到表现人物的目的。当然,在拍这个画面的整个过程当中使用的都是客观的镜头,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观察场上的一切活动。
另外,在镜头的景别方面,也就是处理镜头中各部分之间的空间关系时,导演多次将镜头来回切换。在拍迈克带大家出海钓鱼时,刚上船拍的的是近景,就是拍众多人物上船时所做的活动,只注重人物活动,并没有纳入周围景物。而在开船的那一刻,又采取了全景拍摄,主人公所乘坐的船只是镜头所展示的所有景物中的一部分,并没有占据镜头的全部。当船驶向大海时,采用的是远景拍摄,从一个很远的视角来观察船上发生的一切。在拍这一段画面的整个过程当中,镜头的切换非常自然,非常流畅,合乎视觉感受。
总之,无论镜头怎样变化,导演又是采用怎样的手法拍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好地表现主题,镜头中的一切画面都是为主题服务的。电影所想表现的就是男主人公是怎样地向往自由与灵魂的解放,又是怎样坚决与旧制度进行抗争,最终灵魂却惨遭扼杀的悲剧。本片所崇尚与追求的是自由与解放,所批判的是保守制度对人的精神与灵魂的压迫。
为能较好地表现主题,不仅需要高超的镜头处理技巧,在声音、音响配置方面也有很高的要求。声音主要分为三类:人声、音响与音乐。在人声方面,《飞越疯人院》里基本上采用的都是直接人声,因为整部电影是以第三者的角度来展开,所以也基本上没有主人公自述的声音。在《飞越疯人院》里,每一段音乐的选择都能较好地契合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并营造一定的氛围。例迈克刚进疯人院时,他并没有想到自己以后将要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他带着极其轻松、愉快的心情进来,完全把疯人院当作是另外一个让他玩的地方,这时候的背景音乐也是非常活泼、明快的,完全契合了主人公当时的那种心情,迈克甚至和着音乐迈开了轻松的舞步,这时候的音乐是起到了正面烘托的效果。在疯人院里,每天早上发药的时候,护士都会打开一种极其舒缓、恬静的音乐,为此,迈克等曾向护士提出抗议,责怪声音太大、太吵,而院方却声明播放这种音乐是为了让病人放松自己。此时,电影中这一段音乐的出现就不是正面烘托了,其更多的用意在于讽刺,用这种轻松的音乐来反讽疯人院里深严、保守、泯灭人性的制度。
另外,很多时候,在播放某一段画面时会插入一段音乐,此时的音乐是为了很好地营造画面所需要的范围,激发观众的感官感受,让人有身处其境的感觉,且感情紧紧地与主人公相连。在电影的最后,当基夫决定“杀死迈克”,带着他的灵魂一起出逃的时候,出现了一阵深沉、凝重的音乐,基夫含着泪,强忍着巨大的悲痛,“杀死了”已经被残忍地割除了脑叶的迈克,观众的心情也跟着低沉的音乐变得沉重。但当基夫砸破了玻璃,勇敢地跑向远方的时候,音乐又变得激昂、振奋人心,同时镜头又指向了天空,天刚破晓,黎明到来。镜头与声音完美地结合了起来,表现出基夫冲破牢笼、寻求自由的勇气与魄力。
在声画关系方面,影片中也出现了声画分立的情况。早晨,护士拉齐特打开了电视机,电视机里传出了播音员的声音。但当拉齐特离开电视机室,在疯人院里其他地方走动时,电视机里的声音却一直跟着她,这时候的声音是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的,即为声画分立。其他在影片中则是声画合一的情况居多。
总之,不管是从镜头、声音还是声画关系的角度来看,《飞越疯人院》都是一部可观性很强的电影,它能够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与听觉感受,引起观众强烈的心灵震撼,从而引发对其主题意义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