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展城镇化亟待解决的十二个问题

(2012-08-20 08:33:47)
标签:

城镇化

难题和问题

杂谈

分类: 宏观经济

 

 

近年来,我省在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有了较大进步,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九五”期末,我省城镇化水平为51.9%,“十五”期末为53.1%,“十一五”期末为56%,到2011年底,我省城镇化水平为56.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23个百分点。

同时,作为传统农业大省,我省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规划执行不力,“重规划,轻执行”仍然是目前一些地方或部门陷入的工作误区之一,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规划起来轰轰烈烈,实施起来无声无息”的现象,不仅使规划沦为形式,而且使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公信力严重受损。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地方或部门把规划当“花瓶”,当作应付群众意愿和上级检查、人大监督的摆设。因此,需要加强规划的执行力。

二、现行户籍制度削弱了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及人才市场;阻碍了化进程,对农业现代化及农村人口的转移形成体制性障碍;遏制了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加剧了城乡割裂,阻碍了城乡统筹,加剧了社会分化。因此,需要破除城乡二元化的户籍障碍,促进城乡之间人口流动和迁徙。需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我省是农业大省,人口流动量大,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先在我省试行两证(身份证、居住证)制度。

三、加大城乡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让城市更多夹心层(农民工和飘在城市里的待业大学生)人群有更多获得公租房和廉租房的机会。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允许具备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申请购买经济适用房、租赁公租房。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大,基础设施水平低、不配套成为普遍现象。我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长期以来城乡建设投入一直处于低位徘徊,各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共财力严重不足。道路、交通、城市管线、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短缺,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同时因为城乡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贷款额高,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给予贴息补助。

五、缺乏产业支撑。我省小城镇大多属于集贸型城镇,是在传统集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为周边农村提供农产品交换、农用和生活用物资,二、三产业相对欠发达。一些建制较早的城镇,虽然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但结构不合理,往往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缺乏技术升级的名优产品,拥有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致使城镇缺乏支撑产业,进城农民生计难以维持,极大地限制和影响了城镇自身的发展及其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为支持城乡中小企业发展,解决城乡居民就业及以进城务工人员就业,需要中央扩大我省为结构性减税试点省份;大力发展城区经济、飞地经济,辐射带动县域经济,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需要国家对我省给予更多的财政转移支付上的扶持。

六、城镇建设千篇一律,缺乏地方特色。城镇无论是在平原、丘陵或在水滨,不论是否历史悠久、实力雄厚,都要求建成“现代化”城市:具有宽阔的马路、成片的绿地、高大的雕塑和广场,建筑风格缺乏地方特色,住宅一般高、一个样,多是火柴盒式,没有表现力,缺少自己的特色。因此,城镇建设风格,不要千篇一律,要突出自己特色;不要见缝插楼,要见缝插绿,注重生态环保;不要搞形式主义,要注重文化内涵。

七、需要注重完善城市防洪、排涝等设施建设,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的综合承载和服务功能,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品位。请求国家尽早推出个人“医保卡、养老卡”全国一卡通,以促进人口流动,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在上学方面,要优先支持依据城镇规划布局调整配套的中小学建设,并与居民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加快户籍改革,逐步让进城农民落户后享有公共服务制度化,加大城镇公共服务力度,突出向社区建设倾斜。

八、城市房地产要在规范中加快发展,尽早出台房产税代替限购令、限贷令。经调查发现房价高的原因之一是大部分税收集中在开发环节,如果后移到销售和保有环节,不仅对于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有好处,还能克服地方税收过于依赖房地产业的现状。

九、要积极稳妥依法推进土地流转,进一步深化认识,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探索试点,创新体制机制,真正让土地“流”起来,农民富起来。推进土地流转是实现“二次飞跃”、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是符合农民意愿、促进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也是顺应城镇化新趋势、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制度障碍。

十、建筑节能改造早就引起了中央部委的高度重视。20124月,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以节能节地节水等为评定内容,对绿色建筑进行奖励,20125月,财政部宣布中央财政安排资金专项补助建筑节能改造;但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建筑节能上出台了支持和鼓励的措施,已经实行了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的财政补贴,但支持绿色建筑发展的财政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对绿色建筑也缺乏税收减免等有效的激励,很难提高企业开发绿色建筑的积极性。我省属高纬度寒冷省份,大力倡导建筑节能、建筑环保,需要国家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

十一、行政区划分割明显,全省行政束缚较强,地区之间(市、县、区)、系统之间(农垦、森工)各自为政,自成体系,行政隶属关系复杂,跨地区之间的协调难度很大。如大兴安岭地区至今是“黑龙江省的政府、两省区的地权、中央的企业”,加格达奇、松岭等城镇的规划和建设有一定难度;农垦、森工系统小城镇建设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至今仍不属于国家正式的建制镇;如肇东市紧邻哈尔滨市区,安达市紧邻大庆市区,但其行政区划都隶属于绥化市,区域间跨行政区划分工协作带来一定不必要的麻烦。

十二、城镇化建设要着眼长远,制定整体规划,坚持“一本经”念到底。切勿一换干部就换调子,反复折腾,劳民伤财,影响城市建设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