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要开始了。现在从考生到家长都是最焦虑的时刻,重压之下需要放松心态,冷静应对高考。一棵红心两种准备,力争获得好成绩。
一、高考前夕着重做好三种准备
一是知识上的准备。把高中三年学过的知识拉网式总复习,着重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着重训练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过考期临近这几天不宜再搞题海战术。放松神经,把复习过的知识再“过过电影”就可以了,重点转移到应考的技术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是技术上的准备。包括面对高考卷子如何读题、审题,怎样答题,不同题型如何应答,先答什么,后答什么,重点答什么,最后怎样检查,补答等等,多从应考技术和答题技巧上进行训练,这样磨刀不误砍柴功,才能多得分,少丢分,获得满意的答题效果。
三是心理上的准备。这一点更重要,越是临近高考越是应该放松自我,以积极健康心态应对高考。此时家长要对考生多做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让他们正确对待高考,正常发挥。世上成才路千万条,何必都挤高考独木桥。战术上重视高考,战略上漠视高考。以积极而又放松的心态迎接高考,才能取得好成绩。切不可对学生过分施压,造成考生的恐惧心理,过度紧张地参加高考,肯定会失常而事倍功半。
结论是高考成功=70%的复习质量+10%的技术准备+20%良好的心态。
二、怎样认识高考制度
我国从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制度成为公平而不合理的制度。所谓公平是以分取人,公正录取;所谓不合理,是因为高考作为指挥棒,在全国诱导了彻头彻尾的应试教育,影响障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
一是高考制度一考定终身,单纯以分取人,笔功决定成功,诱导学生成为考试的工具,只会做题,不会做事;只会答题,不会答疑;毕业后高分低能,智商高,情商低,很难适应岗位的需要。应试教育脱离市场需求,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是高考制度强化共性教育,全国上千万学生用一套试题考录,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天赋、爱好和特长。不利于特长人才的培养,压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中国几百年不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这种高考指挥下应试教育的悲剧。
三是高考增加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学生和家长为高考而饱受折磨。大有进考场如同刑场之感。高考后有不少学生心灵受挫,家长也筋疲力尽。面对高考从学生到家长、从学校到社会都有几分无奈,高考制度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
三、今年高考生首次出现下降趋势
今年由于大学生就业难等多种原因,今年参报高考的学生首次出现下降趋势。有消息称,山东省今年减少8万人,上海减少2万人,河南省减少2.9万人,北京市减少1.7万人,河北省减少1.6万人。有不少省区都下降10%左右,全国累计减少40万人。去年高考学生1050万人,今年下降到1000万左右。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时候,高考学生首次下降堪称忧喜掺半。忧是大学扩招之后,高考学生从今年开始递减,到2013年将减少25%左右。中国的大学有一半以上将面临生源减少,办学能力过剩和重新洗牌的困境。喜的是中国高考大军终于有了理性思维和多元化的选择。很多人都从挤过高考独木桥的竞争中撤下来,选择或读职业教育、或国外留学、或直接就业等多渠道成才之路。
这真是个可喜的良好开端!
真可谓高考制度教育部不改,老百姓却先改了!
专家对高考制度的改革寄予更多的企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