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不争的事实,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和家长的焦虑,如何把脉认识就业难的形势,研究破解大学生双向选择的窘况,是政府和高校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社会以民生为本,高校以就业为本,必须拿出战略性的综合措施和政策导向,打破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
综合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主要是由四个原因造成的:
1、社会上劳动力供大于求,加大了学生就业的难度,这是基本国情决定的。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大,现在是13亿人口,在劳动力人口中,农民工多、下岗职工多、大学生毕业人数多,而社会上的就业岗位却很少,出现了“一大三多一少”的局面。
2、近几年大学扩招,加大了大学生供求之间的矛盾。近几年大学城的建设,各高校的急速扩张,使大学在校生急剧膨胀。据有关信息披露,全国在校大学生已经高达1900万人,是15年前的6倍,每年向社会分配的大学生达到520万人,这无疑加大了就业难度。
3、目前高校人才的培养方向与市场相脱节。学科不对口,专业不对路,加大了双向选择的难度。近几年,高校改革整体上看落后于经济改革,仍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旧胎迹的制约,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仍然是灌输教育加应试教育,这是受三千年封建科举制度和三十年计划经济苏联及“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至今根深蒂固。这种教育理念、管理方式、培养模式在进入市场经济之后遇到了挑战,明显看出我们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向、管理方式等与市场相脱节,这加大了双向选择的难度。
4、城乡二元化结构,导致大学生在就业上呈现“倒立金字塔”的状态。我们国家受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实行一国两策、城乡分治,使得城市太发达,乡村太落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城乡差距在进一步加剧。特别是由于近几年教学理念改革不到位,导致很多学生高分低能,想当“人上人”的观念在学生头脑中挥之不去。很多基层岗位没人去,大学生都考公务员、挤事业单位、上好的国企,造成了人才结构倒置、分布不合理。很多大学生宁可漂在城里待业,也不愿到县乡就业,造成了人才相对过剩和结构性困境。必须采取有利措施,破解大学生就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