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最著名的十大文化楼阁

(2007-04-09 19:57:30)
分类: 湖南专页
中国最著名的十大文化楼阁
 
1、湖南岳阳岳阳楼。岳阳楼,东倚巴陵山,西临洞庭湖,雄踞岳阳城西门之上,气势非常雄伟,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中国江南三大名楼,历代文人墨客多会于此,留下了不少千古名篇。其中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为知名。
中国最著名的十大文化楼阁
 
2、湖北武昌黄鹤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筑城为守,建楼以嘹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中国最著名的十大文化楼阁
 
3、江西南昌滕王阁。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沿江路赣江边。据史料记载,滕王阁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都督洪州(今南昌)被封为滕王时营建,故称滕王阁。公元675年重建滕王阁,九月九日,洪州都督阎伯屿在此邀宴宾客,适逢王勃省亲途经这里,遂得赴宴。席间,王勃应邀为滕王阁作序。只见他当众挥毫,连序带诗,一气呵成,为在坐宾客所折服。从此《滕王阁序》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名篇,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尤为脍炙人口。
中国最著名的十大文化楼阁
 
4、山西永济鹳雀楼。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故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城郊黄河岸畔,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1年)。唐代文人雅士留诗者甚多,"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登楼赏景留下的千古绝唱。该楼历唐经宋,元初(公元1272年)毁于战火。
中国最著名的十大文化楼阁
 
5、江苏南京阅江楼。阅江楼位于南京城西北,濒临长江。景区内有阅江楼、玩咸亭、古炮台、孙中山阅江处、五军地道、古城墙等30余处历史遗迹,是一个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全国知名旅游胜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阅江楼始建于1999年2月,于2001年建成并对外开放,从此结束了"有记无楼"的历史,成为南京标志之一,被誉为江南四大名楼。
   中国最著名的十大文化楼阁
 
6、江西九江浔阳楼。江南四大名楼之一的浔阳楼,因九江古称浔阳而得名,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浔阳楼历来是名人云集之地,如白居易、韦应物、苏东坡等等,都曾登楼题咏,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更因施耐庵写下一部《水浒传》,其中一位主要人物宋江曾经在浔阳楼醉酒题反诗,随着名人名著流芳百世。
   中国最著名的十大文化楼阁
 
7、西安鼓楼。位于西安城内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和清乾隆五年(1740)先后两次重修。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历经岁月沧桑,如今巨鼓早已不存,惟余鼓楼巍然。   中国最著名的十大文化楼阁
 
8、南京鼓楼。鼓楼位于南京城中心鼓楼岗上,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其建筑规模之大国内少见,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拱形无梁城阙状,上层为重檐四坡顶,龙飞凤舞,雕梁画栋,十分壮观。楼上原为明代迎王迎妃、接诏报时之所,原有报时和仪仗用的大鼓两面,小鼓二十四面,云板一面,点钟一面,牙杖四根,壶房铜缸一座,以及其他乐器。明亡后这些陈设均已散失。现楼基是明代原建,楼上建筑为晚清重修。康熙在1684年南巡时曾来鼓楼,次年在楼上建一巨碑,改鼓楼为碑楼,但当地人仍习称其为鼓楼。
   中国最著名的十大文化楼阁
 
9、贵州贵阳甲秀楼。著名古楼阁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有浮玉桥衔接两岸。这一传统的中式建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而仍旧矗立不倒,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这种构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最著名的十大文化楼阁
 
10、山东聊城光岳楼。主体结构建于1374年(明洪武七年),是一座由宋元向明清过渡的代表建筑,系我国现存明代楼阁中最大的一座。楼内匾、联、题、刻琳琅满目,块块题咏刻石精工镶嵌,尤以清康熙御笔‘神光钟瑛’碑,乾隆诗刻,清状元傅以渐、邓钟岳手迹,郭沫若、丰子恺匾额、楹联至为珍贵。
中国最著名的十大文化楼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