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端】专访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侯泉林

(2013-07-23 16:38:53)
标签:

教育

校园

考研

文化

业余选手沉醉于成绩,职业选手却看到不足

                                                           文/本刊记者 安菊

一身笔挺的旧式着装,大框金边眼镜,个子不高。要不是旁边的朋友介绍,记者一定看不出这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副校长。

 http://s13/mw690/4cbc5ea4gx6BhCfqTQEbc&690


侯泉林,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曾到英国Leicester大学、莫斯科大学、香港大学、澳大利亚Monash大学等大学合作研究。


老师的威信不是呵斥

了解侯校长的人都知道,侯校长是一个对物质要求并不高的人,在吃穿上并不是很在意,只有正式的场合侯校长才会穿得很考究。给学生上课之前,侯校长会考虑好要带几本书,然后就会随便从桌子上拿一个能够装得下这些书的袋子去上课了。“所以侯老师经常提着个不太新的布袋就来上课。”国科大地学院一位学生说。侯校长的博士生李小诗也说:“侯校长每天上下班都是走路来,每天路上会走40多分钟,他总是穿得很简单,背个双肩包,戴个鸭舌帽。在路上你根本看不出来他是一位校长,就像普通的老师。”

虽然侯校长是个很容易让人亲近的人,但他的学生们还是多少感受到一种令人“畏惧”的气场。有一次李小诗有下属来向侯校长汇报工作,侯校长简单的几句话,就将问题梳理得条理分明,很快就切中要害。正好她也在侯老师的办公室,她说:“当时觉得侯老师很有校长‘范儿’,威严而有魄力。”也许这就是像侯校长说的那样,“老师的威信不应当是建立在呵斥学生的基础上,那样只能让人害怕,却得不到尊敬。老师只要在知识上,行为上都起到榜样作用,做人和做学问都在学生之上,给学生树立起标杆,学生自然会心生钦佩,有所敬畏”。


谁的话都能让你得到启发

作为地质学的专家,侯校长出野外是司空见惯的事。侯校长经常向学生讲他出野外的经历,告诉学生 “处处留心,皆学问”,不管是农民,还是学者的话,都可能给他们以启发。这个经验源于他的一次野外考察,当时他路过一个华北的农村,当地农民说那里有煤,但按一般理论,由于当地地面出露的是奥陶纪灰岩地层,下面不可能有煤(石炭、二叠系),但农民却一口咬定确实产煤。侯校长便提出观点,认为地表出露的奥陶纪灰岩是外来岩片(推覆体),逆掩在煤系地层之上。后来的野外考察证实了当地农民的发现,也印证了侯校长的观点。

侯校长也会经常分享老一辈地质学家的事迹。有位老专家带学生去阿尔卑斯山,会边走边给学生讲构造。当天晚上老专家就会把白天见的东西,用英文写成文章,第二天就投到杂志或者报纸上。侯校长经常用这个故事来强调学生们要多写文章,好好学习英文。尽管不要求学生当天出野外,当天就能成文,但他希望学生能在一两个月之内可以把文章写出来。

 

 

没有老师的“刁难”,就没有学生的成长

侯校长受到学生“敬畏”,除了他本身的强大气场,还因为其严谨的科研态度和严格的要求。这充分反映在“写论文”上。

每次学生写论文前,侯校长要求学生理清思路,对自己的选题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他会让学生查很多资料,旁听很多课程。比如有的学生是研究煤结构的,他就会让学生们听光谱的、有机的等相关课程。不仅如此,侯校长还会让他们除了了解自己研究领域的文章之外,多读其他专业的书,拓宽自己的思路。他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把自己的领域研究透,不要求有多深,有多前沿。另外,侯校长特别强调学生的独立思维和独立精神,他经常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完成论文,让学生自己查资料,只有碰到解决不了的难题再来找他。

往往一篇论文学生自觉很满意,甚至很多老师都认为不错,侯校长却总能从中发现一些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很多学生都认为侯校长对论文的要求太过严格了,比如曾经有一篇博士论文,侯校长让他的学生前前后后改了14次之多。而侯校长总是解释道:“这是受益于老师的影响,我的老师当年就是这么严格要求我的。你们日后也会理解。”事实也是如此,那位不情不愿将论文改了14稿的同学,在最后把成稿与初稿拿出一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马上就理解了侯校长的良苦用心。

还有一次,侯校长的一个博士生在积累了一些实验数据后,发表了两篇论文,刚刚满足毕业的条件就想答辩,侯校长却让他再写4篇文章。学生情绪有些激动,觉得写两篇已是不易,再写4篇简直是“刁难”他。但是侯校长的坚持下,过了半年,那位博士生最终还是写出了四篇论文。对此侯校长解释道:“他花大力气做了许久的实验,总结出很多数据,但已经发表的文章却只用了小部分。如果他把数据好好利用就直接毕业,这些实验数据很可能会被别人所用,甚至直接浪费掉。这对科研是一种损失,对他自己更是一种损失。”后来这位学生果然看到有人使用了他积累的数据,委屈地和侯校长诉苦。“幸好当时让你再写了四篇,否则不都让别人用了吗?”侯校长说,学生这才恍然大悟。


读书不需要有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

《求学·考研》:您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侯泉林:其实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老子曾说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不做那些不该做、不可做、不屑做、不能做的事情,不去干扰万物的运行规律,所以各种事物都会按照自身的规律应道而行,事情自然就都做得比较好,从而实现无不为。

《求学·考研》:您觉得是什么在改变人的差距?

侯泉林:造成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最重要因素是思想。在选择人生道路与方向上;在对职业的展望,不同的新环境能提供很不同的机会上,不同的选择就有不同的生活,这些选择都是由思想主宰的。

《求学·考研》:您觉得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除了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还应该具有怎么的情操和品格?

侯泉林:首先,大学生、研究生都应有自己的清高和圣洁,不管社会风气如何变化,也不管社会风气如何影响,都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同流合污。其次,学生在大学不仅要学本事,更要学做人。不管处在什么环境,都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原则,至少hold住道德底线,否则你在大学受到的只是训练,而不是教育。

《求学·考研》:怎样才能拥有您所说的情操和品格呢?

侯泉林:首先,做人要博爱,爱家庭、爱同学、爱祖国、爱人民。这些听起来很空、很大,但是认真想一想,没有祖国的大家,哪有自己的小家?要知父母恩,如果没有他们,你活不成、长不大。如果没有老师,你不识数、不识字、没有知识、没文化、没智慧。要懂得包容和感谢伤害过你的人,很多人不能理解,被对方伤害怎么还要感谢他呢?因为他伤害你,使你经受了锻炼,使你更加成熟和顽强。要会想,会说,会表达。会想,即遇到事情的时候,要勇于思考。会说就是要说可说的话,说有用的话,恰如其分地表达。还要踏踏实实地做事,量力而行。

《求学·考研》:对现在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您有怎样的期许和建议?

侯泉林:我希望立志做科研的同学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家。首先要懂科学、具有科学精神;其次,要从事科学研究。孙贤鉥先生曾说:“业余选手总是沉醉于自己的成绩中,而职业选手——真正的科学家总是看到自己的不足。”这句话道出了真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