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其事其艺 |
路是人走出来的
张九千
认识崔自默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当时交往不多,每次撞见必高兴地问“忙啥呢”?他总嘻嘻一笑,“装傻”。没等你将他看明白,他却早已把你看了个通透。
进入21世纪,自默的消息突然变得多了起来,常有电话和搞笑的信息发来,几次相见,知道他已完成博士学位,调离工人出版社在艺术研究院主编《中华文化画报》。做编辑工作是要很有些社会活动能力的,做杂志的编辑工作更需要八面来风。也许是找到了适合他发挥的平台,自默忙的不亦乐乎,话多了,事多了,一部车伴着他整日东奔西走,雷励风行.从出版的一期期画报中,感觉到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版块的彰显,感觉到自默思想观念的图文传递,作为编辑人苦心经营与视觉关注层面跃然与画报的气息之中。
这个时代,人们都在忙碌,忙碌的意义和价值,今人恐怕很难判断,我们从那里来?到那里去?成为当下的哲学追问,有的人在忙碌中充分使用了生命的光和热,有的人则基本上是在消解生命的进程中庸碌而茫然着,人的差别在于有的人贪欲于温饱后的是是非非,而有的人则是在进取中不断追求着超越的可能。自默深深懂得超越的道与理,从大学工科、到计算机硕士学位,再到读国画大家范曾先生的第一个博士生, 拾阶而上,知而获智!
懂得爱心者,会将爱视作一种永恒,视作一种取慧于心的动力,自默在《从前》一书中,即以平实叙事而毫无藻饰的笔调,将其人生中最最真实的情愫和记忆昭示出来,优其是对父母情爱的表达,穿透了个人情感的局限,延展为某些共性共鸣的“场”。从中你可以窥见他朴素的情感源渊和聪明觉智的本根。
艺术的本源是生活经验下生命情感的张扬,经验来自于基本生存环境、人文环境、知识领域的指向。自默选择当代的范曾为导师,古代的八大山人为研究,可谓站在巨人的肩上立于大家的身傍看世事,仿佛是戴了一副“夜视镜”,目标明确的几乎无了障碍,从他所著的《为道日损——八大山人画语解读》一书中可以显见其国学知觉的深厚,显见其对中国文人画及美学精要的理解高度,均为不凡;有了这些学而知之的艺术经验,自默的绘画与书法自然有了依托。
当今画事繁荣,盛世之下文人艺术家的社会地位日见尊重,画画的、职业的、非职业的、于江湖之上各显神通,标准早已被多缘取代了单一,空间的变化自然也使的良秀不齐,大浪淘沙的规则自然会在市场游戏规则的反复洗牌中澄清出永恒来。艺术的高度始终与文化的高度相一致,艺术家能否依附于某一种文化,依靠自己的文化经验和哲学思考,至于表达艺术样式的语境意味和风格体系,恐怕最终依赖于心性的美学诉求高度。所谓: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
自默因有了丰富的学识素养,其艺术创作必然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生成的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发展才是硬道理” 自默兼具理性与实践,大胆的笔墨实验和体味,日见精进,其收获事必与他丰富的积累和探索相因而相和。
自默的发展在计划中变化着,2005年的他常手执一块大手机,快言快语中不停地勾写记录,在行走、茶饭、交往之中,完成了50万字的“乙酉日记”,在他的“自默文化网”上,动态地时效传递,既影响了他人也影响了自己。为时、为事、为文的弄潮方式使他思维更加敏捷。2006年自默急转于画廊的实施,将自己的作品已完成的、未完成的、在绘制进程中的一一陈展于各式来往的友人的视觉中,他的行为在参与和被参与中宣扬着,毫不掩饰地寻求着对话,表征为后现代艺术的某些气象—这种坦然的做法,是需要些自信和观念的,路怎么走,他自有计划。
记得自默曾在一次电话里说“我们是走路的人,不是修路的人……”我曾为此言中的道理深思。确实,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选择机遇、判断是非、衡量得失,对于有志于成功者而言,至关重要。鲁迅曰“世上本没有路,走的多了便成了路”;但是正如老子所说的:“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大道为共性,径为个性,创造的个性基于共性,融于共性,成功是学识、能力和社会认同的合力。我们要感谢当下社会的包容与多元,因为价值和观念的多重标准,才有了更多宽广的可选择之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我相信自默是一个有准备的人,背着行囊走自己的路吧!行者!历艰难曲折于履下,终可得艺途坦荡。
2006.5.26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