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日报榴园刊副刊:《千年古县城,半部滕文化》

分类: 发稿信息 |
千年古县衙 半部滕文化
2021年08月24日
马西良 摄
马西良
盛夏时节走进滕州古县衙,所见之处皆是青砖灰瓦、飞檐翘角的建筑。一道道门槛,一进进院落,层层叠叠,高低错落。
庄严肃穆的公堂内,严厉的县令,两边凶神恶煞的衙役,让人顿感脊梁骨一股冷气上冒。衙门之“衙”通牙齿之“牙”,原意指带獠牙的门。虽然这里写着“公正廉明”,但在百姓中仍有“衙门深似海”“屈死不告状,饿死不做贼”等说法,受影视剧的影响,看到县衙大堂的威严,怎不让人望而生畏。
在滕州市政府旧址现今的市民广场上,至今仍保存着一座青砖结构的古式建筑,这就是当年号称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鳝做滕县知县时待过的旧县衙,公堂内栩栩如生的雕塑,再现了当年县衙大堂内李鱓坐堂审案的威武和庄严。
滕县老县衙始建于公元817年,元朝末年,毁于战火。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知州薛原义主政滕州,他是一位清正廉明、能干事的好知州,在前洪村河道上修建了南梁水坝堰,引南梁水由黄山桥注入护城壕,同时又重新修建了滕县县衙。明万历十三年编修的《滕县志·创设志》,对于当时滕县县衙的盛景作了记述:中为正堂五间,堂后为琴堂,即元弦歌堂,堂左为幕厅,右为銮驾库、甲杖库。东西列六房——马科、承发、司、架、阁、库各三间。前为仪门,又前为大门,上有谯楼,再前为坊枕街,原题“牧爱”,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更题为“善国”,在幕厅后堂前为戒石亭,石刻警文“尔奉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告诫历代官员要爱民如子、秉公执法、力戒贪腐。
据资料记载,公元1078年(宋元丰元年),范仲淹的四子范纯粹来滕县任知县,看到当时的县衙年久失修,部分房屋倾塌。范纯粹是一个敢作敢为不惧风险的人,他雷厉风行说干就干,把滕县县衙的公堂吏舍修葺一新,维修后的县衙面貌大为改观。
北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7月22日,公堂修缮完毕,范纯粹邀请时任徐州知州苏轼来滕县。苏东坡和范仲淹感情很好,苏、范两家私谊甚厚,交往甚密,况且范纯粹更是仰慕苏轼的才气。苏轼看到公堂吏舍修葺一新,高大敞亮,感慨万千,对县令范纯粹大加赞赏,挥笔写下了著名的《滕县公堂记》。全文夹叙夹议,随笔挥洒,记述了滕县公堂修复始末,指出地方官吏只有让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才能教人民公而忘私或先公后私。
次年苏轼遭贬谪,他离开徐州不久,滕县人民就冒着政治上的风险,把他为滕县写的诗、文与画刻在石碑上,纪念这位执正持平、刚正不阿、虽屡遭贬谪而奋进不辍的大学者。当时《滕县公堂记》被刻在一块高190厘米、宽80厘米、厚22厘米、重1500斤,顶部为半圆形的青石碑上。《滕县公堂记》不仅是一代文豪苏东坡散文游记的名篇佳作,而且见证了滕县公堂在宋代的发展。历经千年风雨,几经劫难,辗转多地,苏东坡书写的《滕县公堂记》石碑,现已被滕州市民间收藏家李存健先生收藏。
据史料记载,滕县县衙历经战火和雷电风霜的毁坏,历代都进行维修完善,时代在变,官吏走了一届又一届,可县衙始终矗立在县城中心。现存老县衙大堂保留完整,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特色,据考证应为典型的明代所留建筑,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1945年12月,滕县城解放,滕县县委、县民主政府进驻滕县城,将老县衙作为会议室。新中国成立后,滕县老县衙一度作为县人民政府驻地。老县衙是滕州老城区建设的历史见证,已成为老滕县的“活化石”。作为鲁南地区仅有的明代县衙古建筑,它是一座珍贵的文史资料库,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旅游价值。2006年12月7日,滕县县衙大堂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滕州市旧城改造工程进行到县衙大堂附近,市政府广泛吸纳各方意见,几经论证,最后决定,老县衙作为滕州城区建设的历史见证,县衙大堂作为承载滕州数百年历史的实物标本,非但不能拆掉,还要加强保护和完善。
现存的县衙正堂为5间,曾为县人民政府第一会议室,其前廊进深5米,卷棚屋盖,大堂为悬山筒瓦屋盖,东西宽22.5米,南北进深10.5米,屋面于20世纪70年代换为平瓦。
滕州市委市政府围绕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坚持“挖掘、开发、研究、普及、传承”并重,切实加强老县衙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在是以县衙大堂为中轴线,两侧部分恢复当代古建筑,沿中轴线自北向南恢复仪门、善国门、大门,轴线西侧恢复传统民居,这样便使县衙一带古建筑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既能给市民提供游玩、休憩、观赏的场所,也能给滕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增加一个重要的砝码。
退却了神秘色彩的老县衙,安然地守候着自己的淡泊和深厚,为城市留下一片文化和宁静,也为城市打造了一片钟灵毓秀之地。蹲在衙门口下棋的老人,玩耍的活泼少年,打羽毛球的浪漫伉俪,让这铺满青砖的县衙院落焕发出无限生机。
老县衙,见证了滕州千年的发展历程,记载着古滕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一代代官员匆匆从这里走过,有人载入史册,有人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是这处古老的建筑,身处其中,犹如翻看一部记载古滕历史文化的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