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视听》刊登东、西小宫与高台寺

(2015-12-24 16:17:16)
标签:

马西良

散文

历史文化考证

分类: 发稿信息

东、西小宫与高台寺

   马西良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很多文化遗产、大量古代建筑,在人们的经意或不经意间消失了。由于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遗产,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在东沙河镇至东郭镇的东木公路东、西小宫村之间,有一高台,过去人们都叫高台寺,据当地群众传说,此台是唐朝大将薛仁贵(名礼)征东领兵布阵的点将台,土台高达六米之多,为三层磨盘式大土堆。过去上面树木参天,佛声阵阵,楼台殿阁,庄严气派,站在巍峨的高台寺上面,周围村庄尽收眼底。

据民国26年碑文记载:“兴国寺是古梁城旧址,村之原名梁附村,后改名为安乐乡,现名为小宫。”另据明万历17年碑、清雍正5年碑记载:“寺创建于金大定年间。”1951年华东文物工作普查队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这处规模宏大文化遗址。遗址原来较大,由于历年取土,解放后这里仅存东西长80,南北宽60,面积为4800平方米。遗址四周断崖上暴露出灰坑、红烧土块、兽骨、蚌片及大量的泥质夹砂陶片。南壁及西壁包含物较丰富,采集的标本有“鼎足、盆口、穿孔石铲、石斧、盆底、罐口、鬲足”等十余种纹饰物品。当地群众取土也掘得铜箭头、兽牙等物。根据采集标本分析,遗址内涵丰富,含有龙山、岳石、商周各时期的遗存以及古梁城旧址和晚期的宗教遗存,是一处重要的古代遗址,被2008年枣庄市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家住东小宫村的退休教师李家斌介绍,解放前台上庙宇完整,一步三孔桥、万年松、铢砂碑、卧牛井为兴国寺四大景观。高台寺有前后两条路直通寺顶,顶上松柏参天,楼台殿阁雕梁画栋,有和尚在此念经,香火十分旺盛。从寺前荷花塘跨过一步三孔桥,沿斜土坡上到高台上的庙宇。斜坡建有土地庙、铢砂碑,用手抚摸碑体,手指就会染红。进庙门前殿东西塑有哼哈二将神像,中殿塑有四大天王。前、中殿间立石碑六幢。后大殿六间,塑观音像、释伽牟尼像、十八罗汉像。院落西侧有水母娘娘坐石鼓像,整个庙院中植松柏数十棵,在四大天王殿前有一棵松,盘根错节,虬枝勃发,非常独特。解放后,神像拆毁,设为小学校,周围几个村的孩子都在高台寺上读书学习。随着村民建房和京台高速公路的建设用土,诺大的高台寺被夷为平地,重新建起了占地面积达10876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954平方米,有12个教学班的现代化学校。

《东沙河镇志》记载:高台寺为唐大周(武则天国号)兴建广十余丈的一台,号古梁院,金正隆年间重建,大定三年改为兴国寺,乡里称小宫殿。明初(13681398),李氏迁此兴国寺之东定居,村依宫殿,故称为小宫村。后来人口不断增加,清乾隆初(1734),李氏自东小宫迁其西立村,高台寺东村就叫“东小宫村”,高台寺西面的村被称为“西小宫村”。

原滕州市水利局高级工程师、水利专家王兆元先生生前和笔者座谈时,王兆元先生曾讲:高台寺周围出土文物较多,这里汉朝时期应为古梁城旧址,后来梁城废弃或者由于战争等原因消失。高台寺后来又建在梁城的旧址上,根据出土的文物来看,这里不同时期都是人类活跃的地方。在高台寺的二层,靠东有卧牛井一眼,井口直径有3,井底有一石卧牛,水从牛鼻子中喷出,甚为壮观。井壁有砖文“兴国寺建于金大定八年”。古井为砖砌,境内水源充足,一年四季不干不枯。

万历十三年《滕县志》古迹志记载:“梁城在县东漷水之阳,止有一台旧城基也,号古梁城”。志书记载的应该就是小宫高台寺。汉代这里应为古梁城的遗址,沧海桑田,时代的变化,到了唐代由于战争的需要,在这里又筑土设坛建了高台。到宗教盛行之时,好地方又被僧侣所占,建起了一处晨钟暮鼓的寺院。按其村之得名源自兴国寺,唐朝后期儒道合一庙宇,也被道教称为宫,历史上这里人烟稀少,以宫为中心,才有了小宫、小宫山之称。

最近有学者考证,春秋时代这里是小邾国地域,有推断说这里是小邾国学宫。小邾()国是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地处齐、鲁、宋、楚等大国之间的一个诸侯国。小邾()国鼎盛时期的疆域大体范围为现在的山亭区全部,东达苍山县西部,北达平邑县、费县南缘,西达滕州市中部,南达峄城区,南北长约55公里,东西宽约45公里,总面积约2475平方公里。国虽不大,濒临漷水,土地肥沃,科技非常发达,建一学宫,培养人才,也有可能。

明万历十三年和清道光二十六年《滕县志》卷五《山川志》皆载“滕南十五里曰漷水,......,由青龙山东南,至宝峰山、马山,迳石沟入焉。西至梁上村,折而南过沧浪渊,纳明河水,明河出自马山前,绕娄山,过灵丘城,至沧浪渊焉。”志书记载在古漷水(漷河)和小郭河(明河)以及小洪河的交汇处就是古代的沧浪渊。地址就是现在东沙河镇东小宫村南和马河口村西、万庄村后的三河汇流之处,过去这里水势浩淼、河道宽阔。古时这里传说当年至圣先师孔子曾亲临沧浪渊,当他带着弟子们来到沧浪渊边,在这里听了土人所唱《沧浪歌》,并对弟子们说:“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后来孟子对此也发表见解,号召自己的弟子应胸怀大志。过去这里还有庙宇等建筑,每年二月二为沧浪渊庙会,香火非常旺盛。孔老夫子是否来此听歌这已是历史,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但孔子、孟子两大伟人发出的感言,依然在感悟着后人。

  离小宫高台寺三里路的小宫山,居于小郭河南岸,从山坡到山顶共分为九层,站在山顶远望滕县城尽收眼底。小山不高像摞起的九层帽檐,被称为九鼎茂隆山,因距小宫很近又被称为小宫山,这也许就是现在小宫山村名的来历。传说当年小邾国国君,闲暇之时,经常携后宫众佳丽,亲临小宫山,观山景,赏梅花,留下了“小邾观梅”的千古佳话。

   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悠久的文化,承载于千年文化遗产之中。小宫高台寺不仅是古梁城旧址、兴国寺遗址和晚期的宗教遗存,更是研究滕州市东部龙山、岳石、商、周、汉代等各时期的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虽然不复存在,但藏在高台寺下的秘密,还有待人们进一步挖掘和探讨。


http://s14/mw690/001p7Ia7zy6Y1yN7x0h6d&690



http://s1/mw690/001p7Ia7zy6Y1yOkj8Ae0&690
《新视听》周刊《人文鲁南》12月24日刊登《东西小宫与高台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