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西良/文
龙是我们这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伟大民族的象征,从古至今都把中国称为东方的一条巨龙。人们习惯的称为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历朝历代帝王都把自己奉为真龙天子。秃尾巴老李的传说的发祥地在滕州小坞沟一说,一直被人们承认。国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以来,各地纷纷相争。近来我市一些知名人士纷纷捐款捐物,重修了龙母坟,计划建造秃尾巴老李庙宇。这对于挖掘滕州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打造龙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钱其琛同志曾发表文章说:“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各个部落都是以动物为其图腾的。中华各民族在逐步走向融合统一的进程中,龙成为大家公认的文化标志,这说明龙的形象是各个部落动物图腾的综合构成,反映了各民族的共同心愿”。“从更为深层次的意义上说,龙文化首先体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内涵,由于华夏儿女都能在龙的这种精神内涵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看到自己的前景,因此便共同赋予了龙这种与天地沟通统一的力量”。中国国际龙文化研究促进会拍摄六十回大型电视专题片《中华巨龙》时,在全国省级称谓中含有龙的省级单位中,只有黑龙江以“龙”冠名,黑龙江的名称的由来就是以秃尾巴老李而得名。东三省特别是黑龙江省的人们口头相传:要问龙王哪里来,山东鲁南小坞沟。在东北的网站上看到《黑龙江与山东滕州的不解之缘》的文章,文中写道:传说中的黑龙江龙神,他虽为龙,却是山东滕县普通村民所生。因其出身姓李,而尾巴又被其父砍断一截,而得名“秃尾巴老李”。因此说,享誉东北三省以至全国各地、被称为山东人闯关东保护神、治水英雄的秃尾巴老李就是我们滕州市东郭镇的小坞沟村。
东郭镇小坞沟村村前这条大河在古代称为漷水,在郦道元的《水经注》、《左传》、《汉书》等古代典籍中都有记载,漷水发源于沂蒙山区的凤凰山,全长81公里,穿过古代的小邾国、滕国、薛国,最后流入京杭大运河。古漷水河面宽阔、流域面积大、河水湍急,是继泗河之后的第二条大河,公元
1747年,也就是乾隆十二年秋天,有农夫在小坞沟村前梁上堤坝上扶犁耕地时,扒沟引河水浇地,正赶上山洪爆发,将堤坝冲开,从而漷水改道,和古梁水相汇入荆河。这就是历史上的“漷水入梁”,也叫“漷水窜荆”。
漷水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积淀深厚。紧靠大河的苏楼村是苏鲁豫皖柳琴戏的发祥地,传说中汉朝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张天师曾在东郭镇前村设坛建府讲道。漷水之阳的公家堂门村,原名就叫公输村,是鲁班的出生地,全村一千多口人多数姓公,他们都世代相传自己是百工圣祖鲁班的后裔,后来该村将复姓“公输”改为单姓“公”。在《孟子传》一书中记载,公元362年,亦既周显王七年,古代思想家、亚圣孟子曾春登峄山、秋察漷水,带领三十多名学生,深入受到洪水灾难的漷水之阴的二十多个村庄,了解当地村民受灾情况,指导村民抗灾自救。因此说,小坞沟这个地方产生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有他的文化基础和历史渊源。同时。在《清史稿》《卷四十》《志十五》记载:滕县见青龙,长约数十丈,鳞甲俱现。这正与小坞沟村世代相传的古代老龙沟卧巨龙,龙身长几十米,龙头龙尾露出水面。当时天气干旱,青龙搁浅老龙湾,周围村民纷纷提水往身上浇,后来下了一场大雨,青龙借雨雾重回天空。史志记载和当地传说如出一辙,这更进一步佐证了小坞沟村就越是秃尾巴老李传说的起源地。
闯关东的山东人为了生存下去,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与当地的土著民族斗,为了立足生存,同乡之间的互帮互助,重视乡情就非常必要。据史料记载,从清初到新中国成立前300多年时间里,有2000万山东人迁移到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东北地区,历尽艰辛,创业谋生,成为开发东北的生力军。大家留在了关东,却幻想有一位呼风唤雨的乡亲,能够帮助他们,保护他们,自由自在地来往于东北与山东之间,加强两地的联系。另外,这个传说还有这样的背景,就是数百年间,有成千上万的山东人闯关东到东北,他们离乡背井到了东北,举目无亲,所见只是天苍苍、雪茫茫,秃尾巴老李在关东帮助山东人除恶扬善,战妖除魔,应该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另类反映,人们用虚拟的神话传说,增添山东老乡团结合作的决心,并成为他们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柱。因此说,秃尾巴老李传说的发祥地在滕州市小坞沟村(滕县),有他的文化基础、历史渊源和地域特点。
http://s12/bmiddle/4cbbd95bhe7ec7024ed7b&690
一阵惊雷,天空出现一条巨龙
http://s10/bmiddle/4cbbd95bha6471bbd84e9&690
黑龙大战黑龙江
http://s3/bmiddle/4cbbd95bha6471cec3d72&690
秃尾巴老李诞生后就驾云升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