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时,第一次上台说相声,和同学李笑雄搭档,表演的是我师父的代表节目《钓鱼》,在以后的学校联欢会上,又说过一次。
高中时,和同学汤伟(现居美国)、贾晨(现在保险行业)、罗志斌(现已失去联系)表演了诸如《白事会》、《大保镖》、《看不惯》等等的节目,参加了学校的比赛、班级的联欢以及慰问老干部等等活动。课余时间录制了很多相声磁带,天津电台文艺台的《每日相声》、《相声大会》,交通台的《笑一笑十年少》是我每天必听必录的节目,现在回头想想,那个时候的积累真是一笔财富。
高中毕业后,2001年夏天,我才第一次走进天津的茶馆听相声。在天津的《今晚报》上看到的消息,天津中华曲苑N周年庆典,众友相声队演出相声大会,我这时才知道天津的茶馆还有相声听——其实早在1998年,天津市曲艺团相声队就在中华曲苑和名流茶社举办相声大会,当时马志明先生、常宝丰先生、李伯祥先生、魏文亮先生经常在茶馆参加业务演出,没有赶上,着实遗憾——怀着好奇的心情走进茶馆,当时是和两个同学一起,感觉现场的气氛十分热烈,因为是第一次去,对演员还都不很了解,现在只记得,第一段相声是刘文步、李金宽的《杂学唱》,底是黄铁良、尹笑声、刘文步、佟手本的群口相声《四门功课》。那次回来留下的印象只是演出很火暴,和在收音机里听感觉不一样,后来又打听到其他的演出场地,经常到燕乐茶社和名流茶馆去听相声。
由于时间长了,听相声的观众们之间也都熟了,有些位几乎是场场必到的。那个时候我就认识了李根,当时他是曲校的学生,常去园子听相声、录音,感觉他很勤奋。同时认识了李鸣宇,并且通过他,认识了众友相声队的快板演员何德利老师,何老师是王派快板传人,唱了半辈子了,有很丰富的舞台经验,第一次上何老师家去,鸣宇带我去的,赶上老师不在家,于是我和鸣宇就等,一直等到半夜十一点多才回来,原来是去演出了。那个时候我每周六或日的上午就到何老师家去学习,从打板开始教,而且不要任何报酬,何老师的家境不是很好,老伴早年故去,自己养活着一儿一女,女儿在四川美院上大学,挑费可想而知,儿子在天津搞按摩,自谋出路。总感觉何老师特别不容易,但是他还是非常乐观,他在众友相声队可以说拿最少的钱,办最累的事,可也没有怨言,每天还是乐乐呵呵的,其实保持良好的心态再好没有了。何老师家挂着一副板,是王凤山先生去世的时候,徒弟们抽签分来的,声音真好听,板色真漂亮,是王先生生前演出用的。不光教快板,何老师告诉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并且教我怎么去听相声,他说现在对于我来说花钱听相声就是投资,得会听,不能光图乐,得知道为什么可乐,哪儿可乐,而且最重要的自己得学会创作。跟何老师学习了《绕口令》、《太公卖面》、《百山图》、《诸葛亮押宝》等快板节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