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汽车大规模进入百姓人家,昔日壮观的自行车流不仅黯然失色,而且在落寞中举步维艰。所谓的自行车大国大而不强,自行车多而无位。一方面,无路可走、无处停车、骑车惊心、丢车闹心,成了各地骑车人的普遍困扰;另一方面,不断扩张的机动车道、汽车停车场,蚕食了本应属于行人和自行车的路权。反差之大,让无车一族倍感失落并有强烈的被剥夺感,驱使更多的人加入购汽车行列,循环加剧着交通的拥堵。所以,主张自行车路权,既是迫切的民生诉求,也是呼唤对城市发展的人文思考。
现代交通,绝不是要开车者唯我独尊,更不是让骑行者无地自容?反而自行车作为低碳出行的重要分担者,更具有值得倡导的意义,何况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开展自行车运动方面的需要也是不言而喻。所以自行车的路权应该列入施政日程了。这对城市管理者,正如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所言:市长不应只考虑去改善30%有车族的生活,而是要为占人口70%的无车市民做些什么。
做些什么?首先应在城市建设已经格局初定的背景下,重启自行车路权,变自行车“行路难”为行路顺、行路安,这也许是对无车百姓的一次“公平补课”。现在许多发达国家,自行车已经获得了与汽车平等乃至更为优越的路权。在英国,自行车只占交通量的2%,但城市里都有自行车专用道;在德国,一些城市甚至计划建设时速可达50公里的“自行车高速公路”。从国内变化看,对自行车出行的呼声渐高,对其路权的重视和扶持正在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新趋势。此前,北京、上海、武汉、杭州、太原等地推出了公共自行车免费租赁服务,另外国家三部委从规划建设层面力挺自行车路权,为实际上落实自行车路权将和为骑车一族提供更多保障打下了一定基础。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落到实处,因为真正使自行车获得路权,将面临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新旧城区的自行车道建设如何同步,自行车与公交系统如何对接,骑车者和开车者的利益如何协调,规划和实施如何对应,这都需要费一番心血,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为此,我们呼吁人大、政府等领导部门责成相关机构尽快把自行车路权纳入办事日程,落到实处,让骑行者早日受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