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原市及其所辖四县市地名小考

(2012-09-13 17:41:10)
标签:

太原市地名

杂谈

分类: 知识

 

太原市作为山西的省会,我们县的首府所在地,其地名的来由,我有时候很想知道一下,今日有半天闲暇,于是便查了一下资料,顺便连同包括我县在内的现太原市所辖四县市的地名来由整理如下:

一、太原,故名思义,为高、平、广大之意。通过查资料得知,太原,有地理名和建制名之分。作为地理称谓,本系泛指,《诗经》、《尚书》、《左传》等典籍中的“薄伐猃狁,至于大原”、“既修大原,至于岳阳”、“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中的大原皆如此(古“大”与“太”通用)。太原成为建制名,而且指现今太原市一带,是战国后叶的事。战国时,太原为赵地,都晋阳。秦庄襄王二年(前248年),秦将“蒙骜攻赵,定太原”,次年“初置太原郡”,治晋阳,为太原置郡之始。秦王嬴政元年(前246年),晋阳反,嬴政遣军平定,复置太原郡。太原盆地尽管比不上汾河下游的晋南平坦辽阔,却在多山的山西相对地仍不失大平之誉汉代,为并州太原郡,治晋阳。唐初废郡,开元中置太原府,为太原置府之始。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灭北汉,毁晋阳城,降太原府为并州。七年,移并州治于阳曲县唐明镇。其后,历金、元、明、清、民国至今,“太原”广义上指太原府或太原市辖境,狭义则专指在唐明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太原城(市)。

二、古交,原称交城。因处汾河、孔河交汇地而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在此置交城县。唐武后天授二年(691年),长史王及善移县治于山南却波村,此地遂称故交城,简称故交。故、古词义相通,渐演变为古交。清道光《交城县志》载,古交废县城,“在县东北九十里故交村南水泉寨下(今古交市水泉寨公园),故老相传现在水泉寨关帝庙即县之南关”。清为古交镇,1958年成立古交工矿区,1988年改名古交市。现为市、镇名。

三、清徐,由清源、徐沟两县合并,取两县县名首字,称为清徐县。

清源镇名。地处春秋梗阳邑北,隋、唐清源县治遗址。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于梗阳城置清源县,以清源水而名。清源水即今平泉之水。后废。唐武德元年(618年),民国元年(1912年),两度重置清源县,仍治梗阳城。民国五年(1926年)废清源县并入徐沟县,原县治改为清源镇,六年复置清源县。19527月年,清源、徐沟二县合并,清源镇为清徐县政府驻地。

徐沟 镇名。因金水、峪二河汇流徐徐而下,涨冲为沟,其城以旧沟为限而筑,故名徐沟。又说得名于春秋涂水。汉为榆次县地,隋、唐为清源县地,宋为徐沟镇,金为徐沟县治。《永乐大典》卷5200:“徐沟县,旧徐沟镇,原隶清源县。至金,因本镇东属平晋,西属清源,中有南北要路,两县交居,以致民讼难决,赋税难征。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本镇耆宿邓裕等八人赴朝陈言利便,遂改为县,仍旧镇为名。东拨平晋县断金乡一十三村,西拨清源县梗阳乡一十一村,南拨榆次县西管乡四村,置为县,隶太原路。兴定四年(1220年)改清源为晋州,以徐沟县隶焉。元州废,仍隶太原路,国朝因之,属太原府。”1952年徐沟县与清源县合并,取两县首字为清徐县,徐沟仍为镇。

四、阳曲,处阳曲湾、阳曲县治木井城故址。汉置阳曲县,在今定襄县境内,傍滹沱河。旧志所谓:“河千里一曲,县当其阳,故名阳曲。”汉末移县治于今阳曲境内,但仍沿旧称。北魏阳曲县治移今阳曲镇,《北史·后妃传》:“神武迎蠕蠕公主还,尔朱氏迎于木井城。”即此。后为隋开皇三年(583年)阳直县、十六年(596年)汾阳县、大业末阳直县、唐武德三年(624年)阳曲县治。《元和郡县志》载,阳曲县“南至府七十里”,“县城,故木井城也,东魏孝静帝筑,城中有井,以木为,因名之”。阳曲县名一直沿用至今。今北郊区阳曲镇原为阳曲县的行政村,1953年划入太原市第三区,后改为阳曲乡,1958年改为阳曲镇,现为北郊区四镇之一。

阳曲县城所在地为黄寨,以古黄头寨堡演变而成今名。战国时赵狼孟邑,汉狼孟县、新莽狼调县治。《水经注·汾水》:“(洛阴水)又西,径狼孟县故城南,王莽之狼调也,左右夹涧幽深,南面大壑,俗称狼马涧,旧断涧为城,有南北门,门故壁尚存。”《通典》称:“汉狼孟故城,今名黄头寨。”清道光《阳曲县志》作黄土寨。民国《阳曲县志》作黄寨镇。1948年11月始为阳曲县政府驻地。

洛阴处洛阴水南,古洛阴城遗址,故名。《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太原府阳曲县“洛阴城,在府东北七十里,或曰隋置洛阴府,为屯戍之地。唐武德七年(624年)置罗阴县于此,贞观初省”。故治在今南、北、西洛阴村一带。道光《阳曲县志》作南洛阴、北洛阴、西洛阴。今属阳曲县东黄水镇。

大盂以春秋盂邑而名。又说其地四周皆山,中间低平,得名大盂。春秋时晋大夫祁奚邑。《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晋灭祁氏,“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盂丙为盂大夫”。《汉书·地理志》载,太原郡“盂,晋大夫盂丙邑”。《元和郡县志》:“故盂城,汉盂县也,本春秋时晋大夫祁氏邑,在县东北八十里。”《读史方舆纪要》:“大盂城,汉置盂县,后魏时谓之大城。”即此。清道光《阳曲县志》作大盂镇。今属阳曲县,镇、村名。

石城阳曲县故县城,因城以石砌,故名。东汉末年曾为阳曲县治。嘉靖《山西通志》卷十四:“阳曲故县在府城东北四十五里石城都。”道光《阳曲县志》作石城村,又曰“汉末阳曲县故城,今石城都也”。今为阳曲县侯城乡辖村。

故县村名。古阳直县治城,故名。隋文帝恶阳曲之名,于开皇三年(583年)改名阳直。十年(590年)阳直县治移驻此。今属阳曲县东黄水镇。

五、娄烦,以古楼烦部族得名。历史上曾有过娄烦国、娄烦郡、娄烦监、娄烦县等行政建置,但治所大都不在今境内。其作为今娄烦特定的地名称谓,当始于唐。唐龙纪元年(889年)在此置县兼为宪州治所,宋属岚州,金因之。元初废县设巡检司,元延三年(1316年)复置县。明初废县为镇,入静乐县,清承明制。1958年修筑汾河水库,娄烦镇所在村民由水库淹没区迁出,分居娄烦村和旧娄烦村。1971年建娄烦县。今娄烦村为娄烦镇、娄烦县政府驻地。娄烦古作楼烦,“楼”改为“娄”当在明末。明万历《太原府志》已记为娄烦。

天池店,乡、村名。唐天池县治城。传说此地有一湖,其水秀丽,当地谓之天池,又处于交通要道,经济繁荣,店铺较多,故名天池店。唐置天池县,属宪州,宋咸平五年(1002年)并入静乐县。《旧唐书·地理志》称,天池县“州西南五十里置,本置于孔河馆,乾元后移于安明谷口道人堡下”,即今天池店。今属娄烦县。

西六度,村名。唐六度县治城。佛教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为六度,即由生死此岸度入涅彼岸,取以为名。后部分村民徙居汾河东岸,称东六度,六度村改称西六度。清康熙《静乐县志》已载明东、西六度。《旧唐书·地理志》载,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六度县。治所在今西六度村,一说在今东六度村。今属烦县静游镇。

孔河沟,村名。唐天池县治。处孔河谷南,靠孔河岭山,故名。曾名孔河庄。唐天池县治。《旧唐书·地理志》载:天池县,“本置于孔河馆,乾元后移于安明谷口道人堡下”。孔河馆即此。清《静乐县志》作孔河沟。今属娄烦县天池店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