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会,我们村的节日


标签:
村里赶会杂谈 |
分类: 记事 |
我说的回村里赶会,可不是开会,是回我的家乡的村庄过庙会。我的村庄原来是没有庙会的,是后来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才起的会,是村里的管事的人大家商定了个日子,然后每年的这一天唱戏或者演歌舞闹红火,并召告天下说这天是我们村的赶会日。这样坚持数年自然就成了惯例,同时也就将这一天成了村里的节日。
我是从村里出来的人,虽离开村里多少年了,但和村里还保持着联系,一辈子也扯不断的。我原来打心里就排斥着农村啊,主要是从小在农村长大,受的苦太多了,和现在的农村绝对是两个概念。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也算个自然的趋势。过惯了城里的生活,就不愿意回村里住了,一方面是村里已经没有自己的窝,再一方面是不适应村里的水的不方便。母亲在世时,觉得自己在村里还有根,回去往老妈的床上一躺,觉得也算是自己的家。母亲去年一去世,心态有点变了,基本上也不回村了,尽管村里还有亲兄弟,但感觉不一样了,现在回去感觉就是做客了。
今天又回村做了一次客,因为我们村赶会,阴历六月二十三,村里现在也是家家摆酒待客,并且还有连续几天的歌舞和戏,村里的节日也算热闹的。前几天几个兄弟家就分别打来电话,让我这个大哥全家回去热闹一下。因为前几天天气有点过热,本来是不打算回去的,可兄弟家和侄儿一直老打电话,盛情难却觉得也该回去看一下。于是,上午在处理了相关事情后就回村里了。
其实,县城和我们村是很近的,加上现在建设的城乡边界也不是太清楚了,十来里国道犹如街道,一会儿就到了。看到离村还有一段路的公路道口就感到了赶会的气息,公路口上就有人摆着卖货,车也多了,前来朋友家做客吃饭的人开着各个牌子的骄车,现在有钱的人多了,别以为农村就没有好车,省城里有的车,乡村里照样能看到。
一到村口,就看到停着不少车,开不进村就只好停在了村外,只有自行车和电动车能绕弯着骑进村去。我仗着对地形的熟悉就指挥着把车从非主要道路开到了我三弟的儿子我的侄儿家门口,我们就定在这里吃中饭了,其他兄弟家就打个招呼不过去吃饭了。现在的饭,在谁家吃也是一样的。我的标准就是谁家方便就去谁家,一般说来,我肯在侄儿家,原因是侄儿的父亲我的三弟去世的早,我过去也比较有意关照他,这样也就形成了习惯,自然也今天就又来到他家。不过一回村里其他几家也顺便打了个照面。
到了侄儿家,看到客人已经是不少了,我妹妹和她的儿女都在,妹妹在东盛焦化厂上白班,中午正好能在这里吃个饭,她的儿子我的外甥正在上初二,这次期末考试考了个第一,全家都很高兴。我侄儿的岳父岳母和大兄嫂也带着孩子来了,看到两亲家的和睦相处我也很高兴,三弟如果地下有知也该安心了。他的一家也现在也基本上走出了困难时期,能和普通人家一样平稳渡日了。说起来,我的三弟媳也是个要强人,如今把一大家整理的井井有条也是功不可没的。如今三弟的儿子已成家,并有了两个孙子,大女儿也工作了,能养活了自己了,二女儿如今正上高二,是学校保送的,成绩一直不错,照此下去考个一本是问题不大的。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看到孩子们的成长,不由的感叹,我正在慢慢老去。如今的村庄在地址扩大的同时,农村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和城市里基本一致了。甚至有的人家远远超过了城市的普通人家。如今记忆中我们在村里接触过的老一代已大多过世了,新的一代由于不接触基本上不认识了。站在曾经熟悉的村庄,如今更多的是陌生的感觉,猛然间我觉得我和这个村庄已经有了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