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通过这次到北京恭王府游历,方才知道所谓的恭王府,就是原来的和珅府。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和珅以后,这座府第还住过庆亲王永璘与恭亲王奕新等叱咤风云的清朝政坛人物。看来永璘和奕新不过是房客而已,从留下这座景观建筑的造物主来评价,功劳应该归功于和珅。这座府第无论从座向到内外结构都谌称一流,充分体现了当初这座府第的初建主人和珅的不凡胸怀。
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回眸二百年前的历史画卷,和珅已肯定地被钉牢在大奸大贪祸国殃民的耻辱柱上。他在太上皇乾隆死后的第五天,就被韬光养晦的嘉庆皇帝给捕了,并宣布了其非死不可的二十大罪。他在冷月清辉中,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提笔写下了《上元夜狱中对月》的悔过诗。他在诗中检讨他的一生,意思是:我要强,我奋斗,我艰苦卓绝,可正是我的才能害了我,我的夫人和儿子都曾规劝过我,用各种办法开导我,可我到今天才明白,人生真是一场梦啊!本来嘉庆皇帝是准备凌迟处死和珅的,最后考虑再三还是给了三尺白练令他自尽了。和珅在死前作了绝命诗一首: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时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生。
和珅临终写下的诗句,人们都认为可信,但二百多年来,对他这首绝命诗没有人给出合理的解释,或者解释荒诞不经。不管怎样人们总是从事物发展的结果,来追溯成因演绎历史,再加上戏说杜撰等编辑手段,已经把和珅无可改变地捧上鬼坛,可能永远也不会回复其本来的历史面目和对当时社会的客观真实。在历史看来社会永远需要这样的反面教材和典型范例来鞭策社会教育人民。
但是作为现代人,应该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去批判问题和分析事物,做一些较深层次的思考,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取得精神上的收益。对侍和珅也应如此。和珅确有非凡的才能,在乾隆后期,即乾隆四十年到四十一年两年间,由一个抬轿的侍卫一步跃升到清朝的中央最高统治阶层,和珅做军机大臣时才二十八岁,他一生中几乎把握过大清帝国所有的实权位置,当时国家的人事权、军事权、财权、文教权、民族事务权、及外交权都曾被他控制在手里,最后位极人臣贵为首辅,成为二皇帝。这样的发迹过程,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一些过人之处。
和珅,字致斋,钮祜禄氏,满州正红旗人。其祖上几代都有军功,是将门之后。由于其父为官清廉而早逝,和珅小时家境极为贫寒。他幼年丧母,而继母又非常乖戾。稍长后,父亲又去世。为求学,为生计少年和珅四处奔波求贷,如同乞丐,深感世态之炎凉。这样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自幼性格刚强,志向远大。另外,他和弟弟和琳,互助互勉,共同拼搏与命运抗争,终于开启了自已的天地。
从北京回来的这两天,我一边写博客游记,一边看有关和珅的书,我对和珅得出了这样的初步结论:和珅是具有多面性的,除了他贪、奸的负面外,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可取之处,值得包括我们在内的后人借鉴和学习:
一、和珅意志坚定,志向远大,目标明确,在困境中具有超强的心理素质和实现目标的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在最艰难的处境中他就表示:权、钱、女人,我一生只要它们,我一定要得到它们。为此奋斗并卓有成效。
二、和珅天性聪颖,更重要的是从小学习刻苦认真,即使在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也不放弃学习,从小夯实了文化知识的基础,另外知识渊博并精通汉、满、蒙等文字和语言,为今后的发迹做好准备。
三、知恩图报,尊老爱幼,有维系家庭和谐的能力。他不管后来官做到多大,始终尊敬和孝顺提拔帮助他走出第一步的妻祖父英廉,始终爱着和顺从他的结发妻子冯氏,他爱他的弟弟和琳和他的儿子,整个家庭和睦,包括他的妾、情人以及家奴都能和平共处,没有闹出其它笑话,确实不易。
四、他钻研业务,掌握规律,理解人性,融会贯通,善解人意,即使对乾隆溜须拍马也能恰到好处,别人做不到的他能,别人不会的他会。所以说在成功的机会面前,和珅是有准备的。
五、和珅很懂经营理念,懂得团队管理,很有凝聚力,能够网罗一大帮人为之效力。
六、和珅生性活泼,各种杂耍都会,活动的领域很宽,再加上相貌俊美,亲和力很大。
当然,最终他的结果是不好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不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对于和珅而言,毕竟是一个时代的大人物,他留给了今天的中国一个活生生的大贪大奸形像,警示后生。同时也留给了我们恭王府这么一个浏览景点,供我们消遣身心。他们那个时代毕竟很远了,他那些祸国殃民和的馨竹难书的罪行对我们已经很抽象了,所以我们也可以客观地看待他,评价他的一切,借鉴我们的生活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