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海参崴旅游图片 |
分类: 游记 |
海参崴确实是座非常不错的城市,站立在半山腰的宾馆八楼窗口,对面就是属于太平洋一部分的日本海,放眼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眼下岸边是各种舰艇排列停靠,桅杆林立,远看象一片冬季的树丛。这里还是俄罗斯的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半海当中象海上篱笆似的停泊着一长溜军舰,划破清晨的空气不时地传来一声悠扬的鸣笛。余光斜视可见这个城市的一角,苍色的建筑依山傍海,星罗棋布,错落有致。象中国海滨城市大连,但粗看上去建筑要稀疏的多也没有大连的青翠。在我没来海参崴以前的想像中,应该这里还是象我国东北城市的一些样子,因为老毛子从晚清政府手中夺去还不到二百年。可是来到这里一看,却大跌眼镜,这里已东山不在,面目全非,无论是居民还是建筑风格已是全然俄式化了。
海参崴,100多年以前这里生产海参,“崴”是洼地的意思,所以中国人称它为海参崴。根据我国历史记载,1860年沙俄强迫满清政府签定《中俄北京条约》,致使包括海参崴在内乌苏里江以东的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了俄国。1862年,沙俄政府将海参崴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翻译成汉语就是控制东方。海参崴是交通要塞,海陆空运输都很发达,距中国珲春市180公里。有直达莫斯科的铁路线,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海参崴是海员城、渔业城、商业城,市内有多类企业及工厂:海洋渔业集团公司、船舶制造厂、工具厂;各大食品加工厂:渔类加工厂、肉联厂、糖果厂、牛奶厂等。海参崴又是文化城市,市内有远东大学、工艺大学、海军学校、综合技术学校、医科大学、艺术学院等。被称为世界十二大奇迹之一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就在这里,它全长9288公里,是联接欧亚文明的纽带。
对海参崴的走马观花,昨天是途程和序曲,今天才是正幕。吃过早饭,小李给我们领来了本地导游小姐丽达,丽达是一个二十多岁的俄罗斯姑娘。她曾在中国武汉学习汉语,回来后当导游,专门接待中国客人。丽达衣着朴素,话语不多,没有中国导游的市侩作风,从不向客人推销商品,与我们的随团导游小李行成了鲜明的对比。与丽达同来的还有一名司机和半旧的十人座中巴车。丽达介绍了观光安排,上午到列宁广场和去商业港口坐游艇海上观光,中午到农庄观赏民族舞蹈,下午去商业中心购物和海滨浴场,就一天时间,所以比较紧张。3.在游艇上观光
十二.后记
去海参崴已经一年了,许多事情记不大清楚了,翻开手机照片才想起不少,所以追记一番罢了,说起来总算出去过一次。实际上在该地仅实实在在转了一天的时间,前后两天都在路上。总的感觉是海参崴已经是异国他乡了,那里的人对中国人并不欢迎,但街上碰到的却尽是中国的游人。(完)
前一篇:走马观花海参崴(二)
后一篇:点评消息四则<br>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