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消遣的方式很多,读书已经不知道退居到老几,但肯定还是有人读书的,例如本人勉强可算一个。不过用读书两个字觉得有点太神圣和高雅了,对于我来讲有点浪费,还不如用看书两个字比较贴切和受用。
这是因为到我这个年龄和地步,读书(请允许我还是用读书这两个字吧,平常和人们说话我是用看书这两个字来表述的。)已经基本没有什么功利目的了,也不做什么学问,也用不着强迫自己死记硬背点什么,何况记性也不好了,更没有作业的压力。所谓的读书也就只剩下消谴打发点时光的意义了。不过有些书还得认真读和努力理解的,比如一些适用电器的说明书和感兴趣的教科书、工具书等。但是,不管以什么方式、什么目的读书,开卷有益,有意无意间总会或多或少的给人长点儿知识,这是其它消谴方式所难以比拟的。
我从小就喜欢看闲书,这可能是从我父亲身上继承的点儿基因。刚上小学还认字不多时就开始看上了。起初是看小人书(连环画),再后来就是偷看我父亲的书,逮着什么看什么书,懂不懂的都看,不过那时候书的资源不多,能叨着一本书就如获至宝似的,在那个年代里看闲书就成了我的最大精神慰藉。再后来上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在读教科书之余,我最大的爱好还是看闲书。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往以后书的资源就越来越多,看书的条件就越来越好,选择性也越来越大,看过的书也越来越多。不过,上学期间和刚参加工作时的看书,书的来源主要是向他人和图书馆借阅,那时年轻,逮着一本喜欢看的书那可就是如狼似虎,一晚上不睡觉也得把它看完。到后来经济条件稍好些后就可以自己买点书看了,四十多岁以后就又开始买点藏书了。买得时候想,现在没有时间看等将来退休以后再看,作点儿储备。前前后后也买了有大几千元的书,例如几大名著,还有通鉴类的书和医书什么的,说起来也是不大不小一书架了。现在想起来买得有点后悔,一方面当时买得有点贵,后来发现有几套是盗版的;再一方面是书大有点笨,字又小看得费劲,不适宜躺在床上看,不大符合我的看书习惯。不过总而言之是有的书看了,即使现在不大愿意看,总有一天是要看得。
其实,人这一辈子所看得闲书,在不同的年龄段是有不同侧重的。因为,不同的年龄段所考虑的问题不同,兴趣也不同。少年时喜热闹好打架,崇拜英雄人物,所以喜欢看战斗打仗的书;青年时期热血沸腾爱情至上,肯看时髦书籍和言情小说,甚至翻书专找描写爱情的段子看;真正到了中年看书才理性化了、哲理化了,才懂得在读任何书都能吸取其精华,才真正体会到书内自有黄金屋、开卷有益和闲书不闲这些基本道理。就我而言,进入中年后看得闲书是很杂的,可以说是天文地理、哲学政治、文学诗词、佛教道学什么书都看一看,甚至淫悔邪教的书也曾看过不少,也算博览群书了。只有什么书都看一看,才能懂得书的高雅和低俗之分和有用与无用之别,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人也就自然受益其中了。在我现在看来,没有功利目的的看书更能自由地在书海中翱游,也更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真可谓有益于人身心健康的修心养性的极好方式。
现在我的年龄也算中年后期了,各方面的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业余消遣方式的选择项目也很多。经过不断调整,目前工作之余的日常式消遣就是散步、上网、看电视和看书,有时候听听音乐。我看书的时间主要是晚上睡觉前,不看书睡不着觉,多年的习惯了,想改也不好改。但我觉的烦恼时看看书最好,潜下心来,找本喜欢看的书,特别受用。不过现在的书是太多了,看都看不过来,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有所选择。对中老年人来说,我特别推荐是不妨多看一些如《读者》、《特别关注》等高雅杂志,书本轻、信息量大、知识性强、趣味性高、哲理格言多,看着看着就悦目清心了,真是既修心又养性还绿色环保,比上网还好,何乐而不为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