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德国之路(9):歌德故居

标签:
德国旅游歌德故居法兰克福 |
分类: 2012德国之路 |
2012年六、七月之交,在走过德国的古堡之路、浪漫之路和阿尔卑斯之路后,10多天后,终于到了此行的最后一站——美因河上的法兰克福。
法兰克福原本只是作为跨国旅行的航空中转站点,之所以在这里停留了一天,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参观歌德故居。
可以说,旅程到了最后一站,已经没有了太多拍摄或游走的热情,再加上当时身体发生一些变化,开始变得有点忐忑不安(此乃后话)。不过,对于一直向往的,位于市中心的歌德故居而言,还是不想错过。
众所周知,德国盛产哲人和音乐家,但并不算一个诗歌的国度。不过还是有几个让我十分热爱的德国诗人,如荷尔德林、海涅、席勒、歌德等。在我读大学之前,歌德是德国诗人中我的最爱,但读中文系之后,荷尔德林取代了这个位置,尽管《浮士德》也是大学时才读的。
我对歌德的喜爱,与《浮士德》无关,而是因为早在初中时就接触他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和其它一些诗歌。当时就爱上他笔下那种婉约和凄美——想来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代皆爱的味道吧。后来一度重读,竟找不到当初那种感觉,只剩下对当时岁月的回想。
可以说,参观歌德故居,实在是对自己青葱年代的一种怀念。
从法兰克福火车站出发,不消半小时步行,便到了歌德故居。
歌德故居与歌德博物馆紧邻,在二战时被战火吞噬,现所在是重建之物,但所幸家居用品当时已经转移,如今恢复了原来的样貌。
歌德生长在一个显赫之家,从故居内部的装饰就可以看出。他的父亲是皇室的顾问官,母亲是法兰克福市长的女儿,自然,歌德从小衣食无忧,受到良好的教育,故居内的大量艺术品,也说明了当时他的家庭在音乐和美术方面的不凡鉴赏力。但是,这样一个人家的儿子,却没有安享其成,而是自青年时代以后就常常离家,周游各处,主动接受各种各样的思潮。《少年维持的烦恼》虽然让他一朝成名,但相隔20多年后创作的《浮士德》才真正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的地位。参观歌德故居的意义,也许并不在观看其显赫家世,而是感受他在这样的背景下的成长之路。
从歌德故居出来,路经法兰克福最重要的地标建筑欧元总部大楼。想想,尽管法兰克福是德国最大的空港、金融中心和大城市,但这里所有市民都认同,法兰克福真正的城市名片,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大文豪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从德国返来后在家休养,某日重新翻开《浮士德》,竟然只看了两页便不能继续。我甚至怀疑,我是否真的曾经读过它?幸好书中还留有笔记作为证明。那时候的内心,一定平静而满足。
《对月》,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歌德的诗。附于最后,以作纪念。
An den
Mond
对月
(德)歌德
你又把幽谷密林,
注满了雾光。
你又把我的心灵,
再一次解放;
你用慰籍的目光,
照我的园邸,
就象知友的眼光,
怜我的遭际。
哀乐年华的余响,
在心头萦绕,
我在忧喜中彷徨,
深感到寂寥。
流吧,可爱的小溪,
我永无欢欣,
嬉戏、亲吻都消逝,
更何况真情!
但我曾一度占有,
可贵的至宝!
永不能置之脑后,
这真是烦恼。
喧响吧,莫要停留,
沿山谷流去,
流吧,合着我的歌,
鸣奏出旋律。
不论你是在冬夜,
汹涌地高涨;
或是你绕着幼蕾,
掩映着春光。
福啊!谁能无憎地,
躲避开尘网,
怀里拥一位知己,
共同去欣赏?
那种不为人所知,
所重的风流,
在胸中的迷宫里,
作长夜之游!
歌德故居内部会客厅之一
歌德家的厨房
当时的钢琴
歌德父亲收藏的天文钟
歌德出生的房间,墙上有他自己的手书:1749年我出生于此。
歌德当时派人画的自己的画像
歌德故居旁边花园,当时歌德与妹妹总是在这里玩耍。
(当时是邻居家的花园,现在是歌德博物馆与故居之间的通道)。
法兰克福的欧元总部楼下
大楼前赫然看到“占领法兰克福”的标语
欧元总部大楼旁边的花园,现在已杂乱无章,成为“占领”运动的基地。
当天气温很低,下着小雨。基地上的帐篷和标语犹在。
外表光鲜的欧元总部大楼下面杂乱无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