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欧游日记之九:寻安徒生不遇

标签:
欧登塞安徒生安徒生故居丹麦旅游 |
分类: 欧行漫记2009 |
安徒生的小屋无人应门,只有屋顶的冰棱一滴滴落,像在无声地诉说着什么。
算不上对他有特别的钟爱,因为我从小接触的文学作品中,童话体裁的并不多。
但他无疑是全世界童话之夜空中最闪耀的那一颗星,他的作品影响过那么多的人。既然来了丹麦,自然得去看他。
人们都说丹麦是童话般的国度,原本以为只是赞誉安徒生而已。而当到达哥本哈根以后,我才发现这个城市真的很童话。一个现代化的都市竟能给人这样的感觉,总是让我感到困惑:到底是安徒生的童话造就了丹麦的童话色彩,还是丹麦本身的童话色彩造就了安徒生的童话?
欧登塞(Odense),位于哥本哈根西面约200公里处,是安徒生的故乡。安徒生的出生与少年时代是在这儿度过,而14岁以后便迁居到哥本哈根,直到成名之后才返回故乡。
尽管这里记载着安徒生的“丑小鸭”时代,但是,并不影响众多读者专程而来探访他,我也成为其中的一员。但是,我偏偏选在周一,当去到的时候才知道,恰恰周一是个休息日,安徒生的博物馆和故乡都会关闭。而我,又偏偏买了朝发夕返的双程票,就只有半天的时间。
于是,我只得百无聊赖地在欧登塞闲逛,在与他有关的几个地点外围失望地转悠。幸好,欧登塞本身就是一个很童话的小城市,就观光而言还不坏,甚至还算不错。
在我的印象中,安徒生的童话总是带着浓浓的忧郁,甚至悲剧色彩。像《海的女儿》的忧伤与无柰,像《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令人心酸。翻阅他的一生,才知道这与他成长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家庭的贫寒、父亲的早逝、读书时代的不受重视……《丑小鸭》正是自传性质的一篇童话,但是,当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当安徒生成名之后以欧登塞“荣誉市民”的身份衣绵还乡之后,却不见得人生就从此幸福。他一生未婚,爱情从来没有青睐过他;他孤独终老,带着他的童话作品中的那种浓浓的忧伤离开人世。
安徒生无疑是伟大的,他的童话体裁的作品虽然影响着许多孩子们,但却令人奇怪地并没有太多的孩子式的简单幼稚,反而是忧郁与悲伤的;作品最动人之处在于那种纯洁的心灵与真挚的情感,就像海的女儿,有一颗单纯的心为爱而无私牺牲……这些童话,打动了无数代人,无论孩子还是成人;而安徒生的存在,也直接影响了丹麦的存在,使她的一景一物添加上了童话的色彩。
寻安徒生不遇,但此刻确实很想重新读一读安徒生的童话。
(待续。12月25日晚23点写于芬兰罗瓦涅米;12月27日上传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

路过欧登塞的一间博物馆,亦是大门深锁。

这是欧登塞的一间以安徒生为主题的酒店,由一间连锁酒店集团开办。曾经想在这里住上一晚,但因为房价太贵而作罢。这是酒店门口的安徒生塑像。

安徒生博物馆逢周一闭馆,而我偏偏千里迢迢却来得不合时宜。

欧登塞随便一条小街,五彩的屋子在大雪的覆盖下都呈现着童话的光彩。

在安徒生博物馆旁边的普通民居,在雪中如此美丽,我开始明白这里为什么会出安徒生这样的童话作家。

城南的一条河,过去曾经是安徒生的母亲为别人洗衣服赚取家用的地方。现在,改名叫做“安徒生河”。

欧登塞的市政厅广场。这一天已经是圣诞前夕(12月22日),到达张灯结彩。

欧登塞的一个公园,冰封的河流与草地都已是银装素裹。
这里就是安徒生的老屋,他就出生并成长在这里。事实上他的家境十分贫寒,只有右边的小屋才是他的家,而且还是同另一家人共用一个客厅。他的父亲是个鞋匠,而母亲则是帮别人洗衣服谋生。
这块小牌告诉人们,这里曾经住过一位伟大的童话作家。
安徒生是个虔诚的基督徒,这在他的作品中常有反映,像卖火柴的小女孩终于在天国与奶奶相逢。
这座位于市政厅对面的教堂,是他小时候常常到达的地方。
路边一境。因为百无聊赖,所以只好把欧登塞全部走遍了。这座城市很小,但在丹麦已经是第三大城市。
即将离开时,在教堂后面的安徒生公园里,最后瞻仰了一下这位令人崇敬的童话作家。
在他的家乡里寻找他的足迹,虽然有许多的遗憾,但也算是已经来过,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