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马史诗的天底下(五):英雄末路

标签:
日落圣岛圣托里尼岛希腊荷马史诗希腊神话雅典旅游 |
分类: 东南欧走笔2008 |
写下一个很悲怆的标题,跟着它,重新回到荷马史诗的天底下。
写过希腊的神,写过希腊的日落,兜兜转转,却一直没有写到正题——“荷马史诗”——那是希腊给我最初与最后的神秘。
看“荷马史诗”的历史,已经有点久远,久远到记不清年代,只记得那时候是囫囵吞枣似懂非懂的。当我认为自己足以成熟到可以看得懂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看史诗的时间和心情了。只好,看以它为题材的电影,像《伊利亚特》的故事,最出名的翻拍片应该是《特洛伊》了;而《奥德赛》的故事,似乎有部电影叫《XX西游》?(前几年香港的明珠台偶尔会放,最近却没再看过)。
看帅哥毕彼特主演的那部《特洛伊》,真是失望至极!这是一部消失了神的“荷马史诗”,变成了凡人之间土地、美人与权力之争,变成了家族恩怨、纷乱浩大的战争场面、“希腊第一好汉”与特洛伊女祭司之间的感情纠葛……可是,没有了那些比人有着更复杂人性的神,它还能跟荷马史诗扯上关系吗?我真怀疑这位导演是否读过《伊利亚特》。
后来又想,脱胎于名著的电影,本身就属于第二次创作,要拍出和原著神形俱似可不是一件容易事,而要拍“荷马史诗”这样的古典稀世传奇,则是难上加难。
在《伊利亚特》中,惹事生非的是神,主宰生死的亦是神,而为了尊严和荣誉而生存或死亡的却是凡人(或者神与凡人结合的后代):来自希腊的阿喀琉斯、阿伽门农、奥德修斯;来自特洛伊的赫克托耳和帕里斯等——这些凡人共着世间所有凡人一样的爱恨情愁、国恨家仇、手足深情,他们有信念、有智慧、有顶天立地的勇猛和坚持,而他们却一个个在神所预知的使命与宿命当中战死或暴亡。
有时候想,这会是诗人荷马的某种讽喻吗?高高在上的神们一个个并不完美,都有着如凡人一样的缺点和弱点;而战斗中的凡人们却一个个无愧于英雄的称誉,比神之形象更为完美可敬——无论他们是胜是败,是希腊人还是特洛伊人。他们唯一与神不同的是他们不能永生,反而随时面临猝死的命运;战场上的每一天都可能是他们的末日。正因为如此,连神也要歌颂他们;他们,才是史诗的真正主角,而神们只是陪衬。
是的,荷马史诗是一部英雄的史诗,一部讲述英雄决斗至战死的史诗。它自始至终激情澎湃慷慨陈词,却又充满着人生无奈与生命苦短的悲怆辛酸。在“英雄末路”的情景中,在“逃不脱死与强有力的命运的迫胁”中,在绝处与痛处之中,让世人审视人性与生命的价值——我想,这才是荷马史诗的真正内涵,也是它成为传世巨著的原因吧。
“悲剧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难怪,荷马史诗被称为史上的“第一悲剧”。
好想好想再读一遍“荷马史诗”,不是为了希腊,而是为了那当中的一种英雄气魄:勇往直前,不问结果,绝不妥协——此刻的我如此懦弱,于是我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更渴望它。多么希望,有着奥德修斯一样的信念与坚持,百转千回,最终到达心之所系的地方……
以上四张,是雅典宪法广场的换岗仪式。逢正点换一次,程序真够复杂的。这些动作可不好做,而且,天气热得很,还穿得这么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