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日本人(续上篇)
标签:
日本旅游日本人菊与刀大和民族杂谈 |
分类: 东瀛浮世绘 |
日本著名清酒品牌“菊正宗”酒厂的庭园
那些天,由于跟团的原因,我跟日本人的接触很有限,这真是此行的一大遗憾。
尽管如此,我还是道听途说了关于日本人的诸多“特别”——
比如,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大部分房子都是防震结构,房中的厕所位置是专门用于避震的,浴缸、墙壁等是木板塑料类的轻质材料。如果发生地震人们会躲到厕所里,因为那儿有水可以维持生命。同时,每一个日本人一出生就会接受求生的教育。自然环境的恶劣使他们天生就学会居安思危。
比如,日本货遍布全球,日本人也爱用“国货”,因为国货是质量最有保证的。日本的科技成果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如果新发明有不稳定性,日本人会先出口到外国给人用,待证明无害时才会自己用。于是人们说,日本人只会把差的东西拿去出口,好东西都留给自己用;欧美国家的商品出口自用是一视同仁;而中国人把好的东西出口,差的东西留来自己用。
比如,日本的旅游点几乎都没有门票(全程只有东京迪士尼乐园要门票,像“世界文化遗产”等级的寺院只有正殿部分才有几百日元的象征性收费),导游没有回扣(因为没有所谓的“定点购物商店”,所有购物点都是在公共的购物街上),旅游商品的价格,景点、机场和市区里的商店没有分别。
比如,日本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使得日本人看病不难也不贵,每年日本人只需花费几百日元就可以进行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如果患病,医疗费用的70%以上由国家承担。这使日本成为全球平均寿命最高的国家之一。
比如,日本实行全民义务教育,提倡学习和竞争,并兴起了“零岁教育”模式,即一出生就开始接受教育。
……
这就是我们的一衣带水、恩怨难分的邻国“小日本”,在明治维新时代只用了30年就挤身于强国行列;在二战战败后的第一个1/4世纪里即轻松登上了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的座椅,一直至今。即使我们经过30年的迅速发展已经即将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我们的总量还没到“小日本”的70%,人均就更不用说了。
相比起对世界历史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几大民族,如犹太民族、日耳曼民族、俄罗斯民族、中华民族等,大和民族似乎名声不太好,但是,这个民族创造了许多经济奇迹,却是不争的事实。
我常常想,为什么一个明治维新就可以把日本送上强国之路,而我们几乎在同一时期的洋务运动、戊戍变法却将中国引向了半殖民地?我们错过了的,何止明治维新那30多年?还有二战后那30多年!于是,我们一次又一次落后于这个邻国。而在更久远的汉唐时代,日本人还把当时最先进的中国奉为榜样,恨不得全盘中化!
当落后而挨打之后,与其一味对打我们的敌人怀恨在心,对其发展进步忿忿不平,还不如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会挨打;正视他的优点和长处,努力学习和赶超,使我们将来避免再受到挨打。你看我们的邻国小日本,你比他先进时他亦步亦趋,你比他落后了他穷追猛打,一点儿也不含糊!既然我们认为比他们更智慧更优秀,那么,我们不应该拥有更聪明更宽容的大国气度吗?
道不尽的日本人,说不清的恩恩怨怨。
无法理解日本人的,又何止中国人。当初美国人战败日本,也有过许多疑惑:“美国曾与日本发生全面战争,发现日军与自己迥然不同。在与其他任何强故的战争中,从来没必要考虑其如此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菊与刀》开篇语)”为此,美国官方派遣了人类学家露丝﹒本尼狄克特(Ruth Benedict)展开对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系统研究,这就是1946年出版的《菊与刀——日本文化面面观》一书产生的原因。
让我们在此重温书中最经典的那句对日本人的评语:“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象征。本书提示了日本人的本质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使我们可直接、准确地把握日本人的‘根性’”。
虽然已经时隔60多年,日本人自身也有了不少的变化。但是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却依然存在,而中国人对日本人的复杂感情,也依然存在着。
如此说来,日本,还是值得一去啊。
(全文完)
北海道小樽市的街道,这里盛产水晶和音乐盒
东京的皇宫二重桥,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曾在此宣布无条件投降。
古都奈良,东大寺属于“世界遗产”,这里最特别的风景就是满地跑着众多的“神鹿”。
平安神宫内的祈愿告示牌。日本人新年时一般都会到神社会祈福和占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