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清水寺﹒简约与怀旧

标签:
京都日本旅游菊与刀川端康成古都清水寺 |
分类: 东瀛浮世绘 |
“清水寺”,一个很美很有禅意的名字。我想起寺旁这个池子,见到它的时候便联想到与禅有关的东西。
“我想从清水寺那儿看看京城的黄昏,还想看看西山上落日的霞空。”
“古色古香的木格窗外,还围着一道木格栅栏,中间摆着坐榻,店堂开间很深——这种格局现在看来,或许是从前遗留下来的,但毕竟是堂堂京式老字号的绸缎批发商。”
“树青叶绿,大概是因为城市清洁,而城市清洁,想必是打扫彻底的缘故。走进祗园深处的小巷,尽管房舍低矮,古旧阴暗,道路却干干净净。专做和服的西阵那一带也如此。”
“一直想写一部小说,以探访日本的故乡。”——川端康成
在到达京都的前一晚,入睡前的读物不再是《菊与刀》,而是川端康成的《古都》。
我想,看待日本的眼光,不能只有批判,还应该有欣赏,而京都,无疑是最合适的对象。
《古都》,写的是日本京都发生的故事。秉承了川端一贯的清新纤丽、低徊婉转的风格,只是,比起川端的其它作品,她似乎更加单纯和唯美。是一部小说吗?不如说,是一幅京都的风俗长卷,是作者浓浓的乡愁,是人性、自然与传统之美的一曲短歌……
带着川端康成的京都长卷的印象,我的京都第一站,是“清水寺怀旧街”。
逗留京都的时间,真是匆匆,太匆匆!没有去到大名鼎鼎的金阁寺,没有时间细细品味某一所房屋或店铺,更没有时间坐下来喝杯茶发发呆!……尽管如此,却并不妨碍京都依然成为这段旅程中最让我难忘和流连的地方。我会觉得,日本之旅如果没有京都,那么就等于没有见到真正的日本。
京都,被称为“日本人心灵的故乡”;又一说,是“活着的日本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她是日本的纺织物、陶瓷器、漆器、染织物等传统工艺品的原产地,又是日本花道、茶道以及戏剧的故乡。在日本迁都东京以前的784-1689近千年时间里,她一直是日本的首都及皇宫所在地。
清水寺,是京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17处古迹中的其中一处。在半山腰的寺庙之下,环绕着的是几条极具日本传统风格的旧街道、旧店铺、旧园林。尽管游人众多,商旅繁盛,但依然不失浓郁的日本传统风韵——静美、简约、婉转、凄绝、低徊、细致……当你对某样事物有了由衷的欣赏和共鸣时,就会发现语言是多么的贫乏和苍白!
京都很美,美在看不出有太多的伪装,原汁原味的留存让你相信,走在其中就像走进了《古都》的故事里,一不小心便进入了角色,需要更换的只是人的衣装,而非场景。
再者,京都是有那么一点儿“中式”的,因为她最初的建造正是仿照了唐朝的长安和洛阳城。千年以后的今天,即使是一盏路灯、一座小桥、一块招牌(更别说满街的汉字),都流露出似曾相识的汉唐古韵。我甚至怀疑,如果在拍唐代的古装片,直接在这里取景也未尝不可,不见得会比那些粗制滥造的古装剧有更多的“穿帮”镜头。
记得《菊与刀》里有这样的观点,日本民族的“矛盾”还体现在:她最易于借鉴比之先进的文明,而又偏偏最善于保留传统的本土文明。
当你看完东京这类大城市的现代文明,再看看京都的传统文化,你便不得不承认这一点。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呢?是变成了无人问津的“阳春白雪”,还是残存在博物馆里被束之高阁?日本之行,如果其间在吃喝玩乐之余有过思考,那么一定是这个话题——传承与创新,我们泱泱大国比之这个东瀛小国,实在有太远的路啊。
喜欢京都,喜欢那种浓浓的古旧气息,喜欢那种近乎极致的简约。有一天一定再来,至少好好住上一两天,看晨曦,看落日,看幽幽的夜色。
又或者,跟着川端康成书中的角色,欣赏平安神宫的樱花、嵯峨的竹林、北山的圆杉、青莲院的樟树,领略一年一度的祗园会、时代祭、伐竹祭、鞍马的大字篝火……
什么时候变得如此怀旧?唉!
有人说,日式建筑是“木与纸的艺术”,木与纸的组合是美丽而脆弱的,就像摇曳的无心之火,又像风雪中飘逝的宿命......现今的京都还保留着大量从藤原时代到江户末期的建筑。
还有人说,“世界的极简主义,在这里达到了极致。”
日式房屋前用毛笔书写的告示牌。很中式吧?书法和建筑的结合竟然是这么美。
清水寺门前的许愿牌架
清水寺门前。日本的寺庙并不比中国的更精美,但却比其更凄美。
清水寺,红的木,青的松,线条、构造极简单。
日式旅馆,没能住上一晚真是有点遗憾。
看,是不是有点唐汉风韵?这里,是一所庵吧?
干净,京都给人的感觉如此干净!这种干净已经渗入到日本的文化当中去了。
拱门顶上挂的,是一种新年的装饰物
这个地方,就是川端康成书中提过的“祗园”。庭院的风格,依稀还是能看出中式特征。
清水寺门口的洗手池。入寺上香前,一定要先静手、静口。
庭院深深深几许?小路尽头,是一个简单的供奉点。
下一次来京都,就要住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