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信片的故事

分类: 七年之痒:兔子列国记 |
这便是来自吴哥的那张明信片,300R的邮票是个素昧平生的好心人给另贴上去的。
收到从吴哥寄给自己的明信片时,已经是离开的两个多月以后。
虽然递送的效率有点低,但收到时却很是意外:原来那一天我匆匆离开时没有贴够邮资,不知哪个好心的邮差,帮我另外贴多了一张300R(Reil)的邮票,才使得这张明信片顺利回到我手中。
300R,只是相当于0.075美元或者RMB0.5元,但是,那一位素昧平生的善良的柬埔寨人的这一举动,依然令我很意外,很感动;亦使这张明信片的份量,变得沉甸甸。
不记得从何时起,养成了旅游时给自己寄明信片的习惯。如今,书柜里已经有了一叠来自国内国外的带邮戳的明信片。今天把吴哥的这一张“得来不易”的明信片放置其中的时候,忍不住一张张翻开来看。
每一张明信片都有一个故事,原来。
埃及阿斯旺的那一张,是在网吧里请一位漂亮的当地少女用阿拉伯文写的,连自己也看不懂。
尼泊尔去年寄的那一张,是委托博卡拉一间书店的店主代寄的,结果寄到时已然是三个月以后;后来,今年再去,还是在同一家店里,那位可爱的大男孩还认得我,再次帮我寄时,两三个星期就收到。
英国湖区的小镇邮局,在选购和写明信片时,忘乎所以,几乎错过了指定的旅游大巴。
夏威夷和耶路撒冷寄出的都在回家后就马上收到,着实佩服美帝和犹太人的效率。
还有西藏的,不止一张;不同时间,不同心情……
除了明信片,还有寄信的故事,更加“传奇”。
2005年3月,只身到山西、陕西旅游,有一晚深夜时到达两省交界的吉县,住在县政府招待所里,匆匆写下当天的旅游笔记后装到信封里。第二天一早匆匆赶去壶口的大巴,便把信委托给招待所前台的一个小姑娘代寄。
之后一个月,我收到了一封来自吉县的陌生字迹的信封。打开一看,里面正是我当晚写的笔记。在信纸背面,看到了这样的话:“亲爱的客人,对不起,因为我们这里有规定,不允许用外地印刷的信封,所以我把你的信拆了,换成了当地印刷的信封寄给你……”
一个多么滑稽的“规定”,一个多么善良可爱的小姑娘!
幸运的是,至今为止,我还没有寄过“石沉大海”的明信片。
它们总是从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速度,延续着我的旅途……最后,风尘仆仆地回到我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