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  梦见女儿——阿斐作品(南岩点评)

(2011-02-15 16:16:58)
标签:

阿斐

梦见女儿

南岩

假象

安然

80后诗歌

80后诗人

80后

评论

文化

分类: 南岩评论

http://s3/middle/4cbaafb5g9c4df101eca2&690 梦见女儿——阿斐作品(南岩点评)" TITLE="■  梦见女儿——阿斐作品(南岩点评)" />

 梦见女儿

 

/阿斐

 

梦中,女儿哭了

她喊着:爸爸,爸爸

仿佛我就要离开世界

 

有时候,我会想

如果我真的离去

她会不会真的害怕

 

那时她会不会像我这样

心硬如铁

一顿美餐就能抚平创伤

 

会不会像我这样

一支烟,一杯酒

就能走出情绪的深渊

 

会不会依旧笑面迎人

在自己的朋友面前

手足飞扬

 

像品尝了全部苦果的老人

再黑的夜晚

也不会辗转反侧

 

不会流一滴泪

安然而眠

梦中人都是虚幻的假象

 

 

南岩话斋:

当一个人经历了太多的时候,他是习惯了沉默的,一种肆无忌惮的沉默,但这种沉默的力量足以毁灭所有的一切。作为阿斐的兄弟,记得他曾经说过:“成熟不见得就是好事。”我个人是深有体会。是的,始终面带微笑面对世界的他,有着80后写作者里面最难得的反思和冷静,从他的字里行间总能闻出一份游离在外的坚定,有着把时间扛在肩上写作的尖锐。

这首作品像是他一段时间的一次总结,或者可以说是他的一次“远离家门”回来的顿悟。

 

梦中,女儿哭了

她喊着:爸爸,爸爸

仿佛我就要离开世界

 

作者一开头就来一个惊愕,“梦中,女儿哭了/她喊着:爸爸,爸爸”,“梦中”女儿的哭泣来得那么突然,来得那么让人无法接受,就像在我们的耳边久久回荡,挥散不去,像是在孤独里一种“无声”的叫喊。这里为什么是“梦中”,古人常说梦是日常所思,这也是阿斐在生活中最真的表达,也是作为父亲的他有着对女儿无比的愧疚和一种内伤,这其中究竟为何或许只有阿斐自己深知。在这里,“仿佛我就要离开世界”也是对自己一种思考状态下的迸发,我始终相信作为一个写作者,或多或少总会对生命进行着某些思考,更多也会对生命的脆弱深信不疑,阿斐也不例外,但他却始终微笑地“面对一切”,但脑袋还是会时不时闪出“离开”的悲悯情节。接下来就表现得很明显。

 

有时候,我会想

如果我真的离去

她会不会真的害怕

 

他在这里虽然只是一个假设,但也绝对不是偶然,是阿斐多年以来的一种思考积蓄在内心的一次喷发。他对于生命留下痕迹是否真得存在也产生了怀疑,“如果我真的离去/她会不会真的害怕”,在这里的“她”已经远远超出“女儿”的范畴。让我想到了亲人、朋友,还有那些阿斐一直认为很可爱的兄弟们,当然在这里又紧紧是他内心对“女儿”的一种爱的延伸。

 

那时她会不会像我这样

心硬如铁

一顿美餐就能抚平创伤

 

会不会像我这样

一支烟,一杯酒

就能走出情绪的深渊

 

会不会依旧笑面迎人

在自己的朋友面前

手足飞扬

 

阿斐不是一个只局限于某一思考层面的写作者,他总是在矛盾里寻求一种自我构造,把更多的想法自由在每一个文字里,像是跳动的音符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乐谱。阿斐先是来了三个不是反问的反问,在三个对自我最真的解剖里,开始对社会冷漠的揭示。这里“会不会”的一种疑问,其实是肯定,至少是自我现状的“无情”的一种肯定,在这个四处都在伪装的社会里,阿斐感觉到心力交瘁,感觉到这种生活背后的“可笑”,甚至感到一丝悲哀。在面对众人都如此时,这众人也包括他的部分好兄弟,部分同路的好兄弟,他感到了一种陌生,一种天下沉睡,他独醒的恐慌。在这里,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道路的指向性,一种理想与现实的直接碰撞。这时,我们不得不问,是什么力量在驱使着作者进行这样的思索,我想更多是在经历过后的沉默。

 

像品尝了全部苦果的老人

再黑的夜晚

也不会辗转反侧

 

不会流一滴泪

安然而眠

梦中人都是虚幻的假象

 

在进行反问过后,接踵而来的是最本源的“肯定”,“不会”的“老人”是阿斐的“本身”,他把自己寓意为这个角色,可以看出他在背负多年的“债务”之后的一种“淡定”,他不再被外界的“吵闹”而跟随的“吵闹之声”影响,不再被“夜晚黑的黑”动容,不再轻易展示自己的脆弱。这“债务”在我个人理解来看,更多是他自己给予自己、整个社会给予他的一种“压力”重量,是他自己给予自己的“情债”,是他自己给予自己的“道路之命”。在结尾,阿斐最后道出“梦中人都是虚幻的假象”,其实这是一种他个人所想要的理想化的表现,是对前面所有一切的否定,也是一种肯定,否定的是他并没有成为那个“老人,肯定的是他确实在这生活里感到了一种“命运的驱使”,他不得不去改变什么,或者自我的完善,才能走出这种生活,走出过去的自己,真正面对一切。

这首作品,情感真挚,语言平实,但这种“真”却是让众人感染,沉浸在阿斐的自己生活和营造的“虚幻的假象”里,让众人在得到这个世界的真实的同时,又懂得了思考,并在这思考里顿悟了生活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阿斐简介:(1980-),原名李辉斐,1980年生于江西都昌。

  阿斐诗作散见于《中国新诗年鉴》等选本以及《作品》、《诗刊》、《诗选刊》、《天涯》等刊物,著有电子诗集《以垃圾的名义》,执行主编《2004-2005中国新诗年鉴》,于2006年举办首次个人专场朗诵会。

  阿斐现居广州,供职于南方都市报。

阿斐博客:http://lihuifei1980.blog.hexun.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