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获得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勒&bull克莱齐奥法国作家寻金者中国南岩2008年文化 |
分类: 经典评论 |
中新网10月9日电 综合报道,瑞典学院于当地时间10月9日13时左右(北京时间10月9日19时左右)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ezio)。
勒•克莱齐奥出生于1940年,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1994年,法国读者调查中,克莱齐奥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是当今法国文学的核心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
http://img1.qq.com/tech/pics/13242/13242896.jpg
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资料图)
克莱齐奥的代表作有《诉讼笔录》、《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他的早期作品,诸如《诉讼笔录》、《可爱的土地》等,多寻找一种空灵与寂静,人物时常在形式、色彩与物质的海洋中摇摆不定,人和物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而他的后期作品,诸如《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等,则更关注心理空间,向着自然与人这两个“宇宙”同时进行宏观与微观的探索。
克莱齐奥和中国
“我保留了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
勒·克莱齐奥曾先后三次来过中国,但每一次都是悄悄地来。第一次大约在1990年,第三次是今年1月28日,他获得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的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亲自来北京领奖。当时,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法国作家没有引起中国媒体的关注,正如他的作品在中国不受重视一样,研讨会上没有一位普通读者和媒体,场面颇为冷清。事实上,克莱齐奥的作品从1980年代就开始被国内译介,陆续出版了《乌拉尼亚》、《流浪的星星》、《金鱼》等。
勒·克莱齐奥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1960年代就曾申请来中国,他曾经说过:“那是在1967年,我申请加入在中法两国交流合作协议框架下的由法国派往中国的第一批年轻人的队伍。我现在还能回忆起我当时的急切心情,我的家乡尼斯的天空在我的眼里看来好像也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就如同我看过的曹雪芹写的《红楼梦》里插的古老的版画一样。我买了一本汉法词典,还有一本中国书法的教材。我的申请没有获得批准,这件事长久以来都是我的一大遗憾。但我却一直保留了学习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兴趣,对我来说,它代表了东方思想的摇篮。阅读中国的古典文学,鉴赏中国的京戏和国画对我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我尤其喜欢中国现代小说,比如鲁迅和巴金的小说,特别是北京小说家老舍的小说。我发现老舍的小说中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超越国界的。”
勒·克莱齐奥生平:
1940年4月13日出生在尼斯,但他父母的许多家人都在法国前殖民地毛里求斯。克莱齐奥8岁时和他的家人前往尼日利亚与父亲团聚,他的父亲二战期间被派驻在那里任医生。他在前往尼日利亚一个月的旅程中开始了自己的文学生涯,他写了两本书《漫长的旅行》、《黑色的奥拉迪》(其中还列出他将要写的书的清单)。克莱齐奥年轻时学会了法语和英语,他和家人1950年重返尼斯。在完成中学教育后,他1958-59年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学英语,1963年在尼斯获得了文学院的文学学士学位,1964年在艾克斯普罗旺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85年在佩皮尼昂大学撰写了有关墨西哥早期历史的博士论文。克莱齐奥曾在曼谷、墨西哥城、波士顿、阿尔伯克基、奥斯汀等地的大学教书。
勒·克莱齐奥凭借他的首部小说《诉讼笔录》(1963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作为一位在存在主义和“新小说”后出现的年轻作家,他是一位魔术师,他试图将语言脱离日常用语时的退化状态,使它恢复引发永恒现实的力量。《诉讼笔录》是他一系列描绘危机小说中的第一部,他随后的小说包括短篇小说集《发烧》(1966年)、《洪水》(1967年),他在这些小说指出了西方大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和恐惧。
克莱齐奥很早就开始关注环保,他的这一倾向在小说《泰拉阿马达》(1967年)、《飞行之书》(1969年)、《战争》(1970年)、《巨人》(1975年)中不断积累。他作为小说家最具突破性的作品是《沙漠》,他因这部作品获得了法兰西学院奖。这部作品包括一个北非沙漠迷失文明的壮观图景,这与难民眼中所看到的欧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的主人观是来自阿尔及利亚的外籍工人拉拉,对于欧洲社会的丑陋和残忍,他是一位乌托邦式的对立面。
在同一时期,克莱齐奥出版了散文集《 L’extase matérielle》(1967年)、《Mydriase 》(1973年)、《Ha? 》(1971年),《Ha? 》反映了印第安文明对他的影响。克莱齐奥1970年至1974年期间曾长期居住在墨西哥和中美洲,这对他的作品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他离开大城市在与印第安人的接触中去寻找新的精神现实,他遇见了摩纳哥人吉玛,她1975年成为了他的妻子。克莱齐奥同年出版了《另一边的旅行》,他在书中讲述了他在中美洲所学到的东西。克莱齐奥随后开始翻译印第安人传统的主要作品,例如《Les prophéties du Chilam Balam》、《墨西哥人的梦想》、《被打断的思考》,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墨西哥伟大过去的迷恋。自九十年代后,克莱齐奥和妻子的时光分别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毛里求斯岛、尼斯度过。
《寻金者》(1985年)以一种探险故事的精神高度评价了印度洋岛屿的物质,他随后被地球上的天堂梦想所吸引,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乌拉尼亚》、《走向一个隐形大陆》。前者讲述是在一个在墨西哥边远山谷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发现了流浪者的定居点,这些探索者找到了黄金时代的和谐,放弃了文明已被破坏的习惯,其中包括它的语言。后者则记录了随着全球化不断发展而正在消失的印度洋岛屿的生活方式。
克莱齐奥作品的重点越来越倾向探索世界的儿童时代和他自己家庭的历史,这一趋向开始于《Onitsha》(1991年),在《 隔离》上更为具体,在《革命》(2003年)和《非洲人》达到了顶点。《革命》总结了他作品最重要的主题:记忆、流放、年轻人世界的再适应、文化冲突。作品中包括各种时间和地点:主人公五六十年代在尼斯、伦敦、墨西哥的学生时代、在1792年至94年革命期间在军队中任士兵的布列塔尼祖先为躲避迫害而逃往毛里求斯、18世纪一位女奴的故事。童年回忆包括主人公拜访他祖父的姐姐,这位家庭传统的最后讲述者将这些回忆传给主人公,作为作家的主人公将把这些回忆带至将来。《非洲人》是有关作家父亲的故事,这是一个生活在他不得不爱的陌生人阴影里的一个男孩生活的生活再建、辩护、回忆。他通过非洲的地貌进行回忆:非洲告诉他是谁,他8岁时在经过战争年代的分别后与家人重新团聚。
克莱齐奥最近的作品是《 Ballaciner》(2007年),这是一部非常个人化的有关电影艺术历史和电影在作家生活中重要地位的散文。克莱齐奥的新书《Ritournelle de la faim》最近刚刚出版。克莱齐奥还为儿童和青年人写了数本书,其中包括《 Lullaby 》(1980年)、《Celui qui n’avait jamais vu la mer suivi de La montagne du dieu vivant》(1982年)、《 Balaabilou》(1985年)。
他获得过的文学奖项包括勒诺多奖(1963年)、拉赫博文学奖(1972年)、法兰西学院保罗-莫杭大奖(1980年) 、尚纪沃诺大奖(1997年)、摩纳哥王子文学奖(1998年)、 Stig Dagermanpriset奖(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