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才是语文课——杜甫《登高》鉴赏片段
(2015-03-09 18:37:07)
标签:
教育 |
于鹏说:我找的是“艰难苦恨繁霜鬓”这一句里的“繁”字儿。
赏析杜甫《登高》,我们的赏析步骤是:读熟——串解——圈点——品鉴——吟味。这一课读杜甫诗三首,都是大历年间杜甫流落夔州长江三峡时所作。基本教学安排是,第一首《秋兴八首之一》,我按这四个步骤示范解读,第二首在我帮助下学生完成四个步骤,第三首,则以学生的自我解读完成。但是,前两节课,进行得不容易。
第二首诗是杜甫的《咏怀古迹》第三首,咏唱王昭君故里的。显然,我高估了学生们解读方法掌握的程度。于是这节课还要补课。
“千载琵琶作胡语”再次提出“千载”问题。有学生说,用了夸张。但进一步问:为什么用夸张?他就说不上了。
站在一个表达不流畅的学生面前,心里想着四十分钟四十分钟,讲过了还这样,还这样。
怎么办?着急。也上火。
对自己说:上火毫无裨益。
对自己说:请挂出笑容!
对自己说:这就是你上一节课着急的效果!这个“不流畅”是你教出来里的。
对自己说:问题出来了,才指明了方向——你该教什么?
对自己说:探讨“千载”这样的意象,正是诗歌阅读课上最有意趣的事情了,上火何为?
于是,笑了:来,我们看看注释,杜甫那一年写这个诗?
流畅的话,就不研究这些问题了。
注释写得明白: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杜甫流落夔州(今重庆奉节)。
再算:王昭君何时人也?
这个,学生们拿手:注释(16)上说,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被嫁匈奴呼韩邪单于。
那就算算相隔多少年——将近八百年。
可为什么夸张成一千年——“千载”?
有同学嘴急了:他是要渲染!
为什么呢?时间说得长,好突出一千年来她的琵琶声里边都是……
突然觉得还是不能直通通,就再静等学生的说法。那个勉强站起来的男生说:她这是在怀念家乡。
显然错了。可其他孩子还是疑惑。有人小声嘀咕:“分明怨恨曲中论”,这儿弹奏的又是“胡语”……
我听得见。我们在接近。他们在领悟。桥梁还差一小截儿。
怀念家乡,是不是弹奏家乡的曲子更适合?她该弹奏一首“楚调”,或者“巴蜀小调”才合适吧?
那个孩子就明白了:她故意弹奏胡语,是在怨恨!
还有呢?还有“千载”呢?一千年了都不断地弹奏“胡语”,拒绝弹奏家乡曲调,这是为什么?
大家就纷纷嚷嚷了:她怨恨被远嫁。她在发泄怨气。一千年夸张的就是她的怨气之大。
再助一把力——前面说好了我帮忙的:王昭君美貌无双——“画图省识春风面”,王安石还说她的美貌画不出来:“当时枉杀毛延寿。”按照汉宫选美制度,公平的做法是谁最美,谁就最应该被推荐给皇帝。可昭君呢?个性刚毅,品行正直,不愿贿赂,不接受潜规则,被画工扭曲形象,被迫远嫁匈奴,遭受不公正待遇,她内心当然充满怨恨,作了”怨思之歌“——古乐府《昭君怨》《明君词》《昭君叹》,都是啊。这些注释读了的。而且这个怨恨在杜甫笔下,是千年难消的。因为不公平。
那么想想,杜甫干嘛这样说?他渲染什么?
借古讽今!
怀才不遇!
借王昭君的遭遇感慨自己的遭遇,他一辈子都没得到个机会被重用,而他有才有德,忠心耿耿,忧国忧民。
这就全都有了。
啊,小小一个“千载”,好大的周折。这就是语文课。这就是文学解读和品鉴。绕圈子,麻烦,费劲。也许,麻烦,费劲,就是语文课应该有的样子?
不,费劲,是文学艺术应该有的样子!
你不是推崇什克洛夫斯基吗?他说文学艺术的要诀是“陌生化”“奇异化”,作家就是要在写作中制造陌生效果,让阅读变得困难,从而让读者充分感受那些看似熟悉的东西。它们突然显得陌生了。困难了,奇异了,不认识了。再次打量,天地一新。
而托尔斯泰认为,没有充分感受表达过,就是没有生活过。
如果文本解读的要诀是充分利用这个“陌生化”,那么是否可以说,语文课的关键,正是教师领着孩子,让他们在艰难中感受文本,最一个个陌生的语言情境中“活一回”?所以你在课堂上注定是要艰难的——与自己的那份进度意识、任务完成意识带来的蒙蔽搏斗,与学生的厌倦、疲劳、匆忙搏斗,与他们在各门科目紧张学习节奏后产生的不耐烦和必然的拒绝展开搏斗,这才是语文课的命运。说什么学生们满怀期待,欢欣鼓舞,那是在讲天堂里的天使,而不是一群必须依赖你的引导才能在语言中获得一点点、一点点收益和领悟的孩子。他们可是整天整天十几个小时牵绊在各种应试题目中的孩子。他们刚才还聚集在上学期名次表下面,看着那个压在某一栏目位置里的自己。他们没有义务更没有必须的欢欣面对你的杜甫分析。
于是,上火?为什么?艰难才是语文课!
于鹏前面已经说了:”艰难苦恨繁霜鬓“,他找见的是“繁”。而我心中有答案——还应该找见“艰难苦恨”四个字儿,还应该找见“霜”字儿。因为杜甫一路走到人生尽头的绝境中的时候,还是个一事无成的穷愁潦倒的老流浪汉,他有多少辛酸悲凉啊!怎么能只找见这一个字儿?很多时候,孩子们都找不到我认为他们最应该找见的那个字儿!
可是你别忘了:你读了至少三十年杜甫了。你教了多少遍这一首《登高》?你明白这些用了多少时光和力气,体验和感悟?
嗯,你说说他干嘛要用“繁”?
于鹏几乎结结巴巴:杜甫这时候老了,白发两鬓……
我打断:哎,霍老师这儿就要根据你的“白发两鬓”改了——“艰难苦恨鬓如雪”,可以吗?
不行。他很坚决否定。可又说不出为什么?其他人也疑惑着。
我笑了:繁,请看我来烦难一下这边的同学——霍老师又来了。刚才我就在这边,现在又来找一个同学回答他回答不了的问题。又来了,这是什么?你来说说看。
我请了一个歪着脑袋伏在桌上的男孩儿。
繁!
来得太频繁。孩子们都有点儿害怕了。他站起来,说不上什么。
那么,杜甫的鬓角有了白发,昨天有了,今天又有了……
他明白了,他们明白了:“繁”,说明越来越多了。说明越看越多。杜甫发现鬓角密密麻麻增加着如冰雪的白发。他清晰看见自己的鬓角一天天冰雪飘飘,越来越浓重繁密。
对,这是一个过程呀。杜甫眼睁睁看着自己一天天衰老!正如前面他说的……
他们背出来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对,整个世界都在衰败!杜甫自己也在衰败!这是多么巨大的悲凉啊。
是的,这是无法形容的悲凉。可杜甫艰难地,一字一顿地说出来了。
他很不幸:活在那样一个衰败下去的时代。
他很幸运:他还有表达的能力。
我要说:同学们,我们能够理解这样的人,能这样理解一个人,也是我们的不幸与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