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普通话讲义 |
朗诵的作品分析与感受
一.朗诵作品的分析
我们拿到一篇具体的作品,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读全篇。这个过程除了要解决文字的障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概括出全篇的主题来。对主题的概括要求准确、具体,同时也要言简意赅。这些内容对于确定作品的基调是必需的。
基调,是指作品总的感情色彩和分量,朗诵时总的态度倾向,不是指某一句或某一段的感情色彩和分量,也不是指朗诵时声音的高低。
(二)结构分析
对一些文章中有比较长的自然段的,通过句群切分把长的自然段划分成几个小的层次,这些小层次往往会反映出作品内容发展变化的细致层次和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因此,对小层次的内容、情感,和小层次之间联系的把握,对我们处理比较长而且复杂的大段落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句群切割时,对作品的感受、体验要和在朗诵时该怎样处理进行构想是同时进行的,而不能只有作品进行枯燥的理性分析,一定要把分析理解作品和具体感受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和语言表达直接挂起钩,缩短理解和表达的距离。
(三)研究语境
语境是交际过程中参与者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情感或猜测推导、分析理解所听到的话语的含意时所依赖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或显现为话语中的语言的上下文,或潜在于语言之外的非语言的主观情景中.简单地说,语境就是语言环境.
对作品语境的研究,难点在于对作品中“潜在于语言之外非语言的主客观情景”,也就是社会环境的研究。这个社会环境包括了作品的历史背景、写作背景,以及作品演播的背景。历史背景就是所反映的时代,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内容;写作背景是作者写作的年代,它帮助朗诵者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深入理解作品。一般来说,文学作品需要我们把这三者分开详细分析。
(四)推导语句含义,细扣重点难点 人们在日常的交流中,有时候会出现“话里有话”的现象,也就是说,说话的人在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例如交谈对象的性别、年龄、地位,谈话环境、所涉及到的内容等等)使他不能把想表达的意思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只能采取一种比较隐晦的表达方法。这种现象在一些作品中比较常见。由于这些内容往往是作者心血的结晶,在写作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对文字的雕琢和锤炼,所以其运用的语言除了表面含义之外,往往蕴含着比较丰富的深层的内在含义,这种深层内在含义,也被称之为“内在语”。
在朗诵创作当中,理解作品的深层内在含义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隐藏在文字之中的深层含义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我们在理解一篇作品的时候,总是要全力去把握作者的思想,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尽量地和作者接近,才有可能真正地把握住作品的灵魂,把作品朗诵好。
内在语),大致划分为这样几种类型:
1。寓意型
这一类型往往是指稿件文字的“弦外之音”,它们的内在含义往往和文字的表层含义截然相反或者是对立的,是需要我们借助语言环境和上下文来对其进行考证才能得出来。
2。回味型
一些文章,在上下文结束时,往往会留给我们一种言已尽,意犹存的感觉,这残存下来的“意”,往往是文章魅力的一种体现,让我们忍不住去反复回味。这种回味要体现在朗诵者的创作上,就需要我们找出这种回味型的语句含义。
3。反语型
反语型的语句内在含义,往往体现出与文字的表层含义的对立倾向,因此也比较容易被我们所理解。表现在修辞上,就是反语的修辞手法,有时候双关和隐喻也是这种类型的语句含义的表现方式。
4。提示型
这种类型的语句含义,往往是用来表现上下文间语气情感或者内容转换的关系,尤其是在一些文章中,有的地方语气、情感的转换差距不是很大,如果不认真分析有可能会被忽略的地方更应该注意。
分析稿件的这四个步骤是缺一不可的,都是我们在朗诵一篇作品之前必需的准备,朗诵前的分析越细致,我们对作品的感受才能相应地更深更细致,而在朗诵时对稿件的把握同样就会更好,处理作品时回旋的余地也就更大。作品的分析是我们朗诵成功的基础,决不能忽视。我们在最初进行作品分析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按照这几个步骤一步一步走,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够因熟而生巧。在以后的朗诵实践中,很可能拿到的作品比较紧急,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分析,所以一旦我们分析作品的基本功不够好,就不能够在短时间内正确的理解作品。分析作品的快速与精细是辩证的统一,是我们朗诵者理解能力、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
(一)感受的关键作用
感受,是朗诵者因语言(文字的、声音的)达于客观事物,从而接受其刺激,并主动体验产生内心反映的过程。可以说,创作主体的感受是否到位,对创作的成败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1、将抽象的文字转变为活的形象
稿件中的文字,不经过具体的感受,只是抽象的符号。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只要了解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就可以了,但是朗诵者却要在这个基础上,再把文字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这些画面在自己的脑海里活动起来。这样才能把稿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化为自己的感情,进而表达给听众或观众。
2、将稿件的感情转变为自己的感情
任何稿件都是有一定的感情蕴含在其中的,有的表现得强烈,外在一些,有的则表现得含蓄、内敛一些,我们朗诵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感情一定要和稿件的感情相一致。感受的过程就要求朗诵者把稿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转变为自己的感情,然后再去创作。
3、生动具体的感受是朗诵创作主体创作激情的源泉
我们在朗诵实践中,创作的激情和愿望很重要。没有创作的激情,往往是朗诵状态的错误:或者是冷漠敷衍,对稿件中的文字、情感漠不关心;或者是朗诵中表现出来的感情状态与稿件本身的情感不一致,甚至是截然相反。
(二)朗诵创作感受的特点
朗诵创作的感受,既要从稿件中来,又要融化到有声语言中去。感受本身也是随着理解的深化和感情的集聚由浅到深、反复推进的。这种感受具有如下特点:
1、朗诵感受的基础是联想和想象
朗诵感受的直接目的是要把感受应用于表达。这种感受,既要从文字中来,又要融化到有声语言中去。对画面的感受是为了使表达生动具体,对情感的感受是为了使表达富有感情。因此,朗诵者在感受的同时,就要考虑该如何运用表达技巧进行表达。
3、与其他表演艺术相比,朗诵感受的途径单一而要感受的内容极其丰富
演员除了台词之外还可以通过场景、道具、规定的情境、导演的提示、角色之间的互动来进行感受,而朗诵的感受却只有一个途径,只能通过联想和想象去感知抽象的文字,把文字具体化为当时的情景,把抽象的稿件变成有血有肉的事件读给大家听。
1、设身处地,真实感受
所谓设身处地,就是在感受的过程中应该把一切都作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甚至是亲身所历。如果仅仅是自己“冷眼旁观”,而没有真切地感受到现场的环境、气氛、情感的转换和变化,就不能产生真实的情感。
2、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面对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们应该积极去接受画面带给自己的刺激,主动去体验这种感受作出评价和判断,获得真实的情感,做到情景交融。
我们在感受稿件的时候应该是尽可能详细的,但是在表达时与最初的感受又是有区别的。
一是在表达时应该突出重点,有主有次,敢甩敢带,不可因词害意。
二是语句的内在含义只能作为启发之用。建议在稿件上,把这些内在语用简练的文字标注出来,在朗读时也能够给以提示,能够很快进入正确的情境中去。在朗读时,一定要通过作品本身的文字使听众也听出你感受到的文字的内在含义,这才是一次成功的创作。
三是注意以情为主,情景交融。我们感受稿件的时候,对画面和情感的感受都要很详细,但是核心还是情。
四是朗诵时要为感受到的情感留有余地。决不能把自己感受到的全部感情都毫无保留地宣泄出去。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