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人才:要应用反木桶理论(转摘)
(2009-05-13 11:18:59)
标签:
杂谈 |
要把孩子培养成财富,不要把财富留给孩子。他认为在教育下一代方面,好多人溺爱、盲从不如狮子、老虎等动物。
他提议聪明的父母教育孩子有“四装策略”:一是装穷,防止孩子成为败家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能富孩子!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人都不会去珍惜,让他用自己双手创造,小时候吃点苦是孩子一生的财富,“要使孩子成为精神上的富翁,不要成为物质上的富翁。”装笨,就算家长知道题目的答案,在孩子面前也要说不知道,让孩子独自解答,做出来了要表扬孩子,做不出来可以对孩子加以鼓励,培养孩子学习的自信心。装弱,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与责任感。装病,让你的孩子知道你也是人,也会生病,让他动手洗洗碗,下面条给你吃,培养他的爱心与感恩心。
培养人才:要应用反木桶理论
“
高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真的公平吗?田文江表示,这只是表面和形式上的公平,而实质上并不公平,因为这是以一种人才标准来衡量所有类型的人才,就像歌唱方面的人才嗓子再好在高考文化考试能有突破吗?只有同一种类型人才,去比“分数”那才叫真公平。田文江指出,乐感好的人,学英语轻松;有数学天赋的人很多怕英语,为什么?因为人的大脑潜质有差异,思维方式不一样,人的天赋不同,成才的类型就不同。“什么样的人是人才?人才的标准是什么?90%以上的答案:科学家、大教授;北大、清华的毕业生!这对吗?”田文江说,家长和教育界在教育实践中有严重的偏向,子女教育是在用体育上“训练专业运动员”的方式搞“全民健身运动”——即用“训练科学家”的方式培养“普通劳动者”,这样实践的后果是全体受教育者均受到
“运动伤害”。田文江称,家长要树立多元的人才观。人人都可以培养成才,但不是同一类人才;“蕃茄树上长不出苹果”,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世界是由偏才创造的,所以在人才培养上要应用反木桶理论,太多家长只知道在短板上强行钻,却不知道在长板上多下功夫,将孩子的特长挖出、因才施教。田文江指出,少部分家长不承担责任,把孩子教育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学校,自己当甩手掌柜,这也是误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在子女成长的不同时间所起作用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一个孩子教育“只能是零售,不能批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