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巴菲特致股東函1982年摘要

(2008-11-06 13:55:30)
标签:

杂谈

 

1981年的年報中,我們曾預測四個主要不具控制權的股權投資,依持股比例可分得的未分配盈餘高達3,500萬美元,而今年在其中三個持股比例未變(包括GEICOGeneral FoodsWashington Post),另一家R.J.Reynolds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可分得的未分配盈餘將超過4,000萬美金,這個數字完全未顯現在帳上,卻已超過Berkshire帳列盈餘數(其中包含前述四家公司所發放的1,400萬美元現金股利) ,這還不包括其他沒有算到的不具控制權的股權投資部份。

 

說明這些數字只是要強調它們的重要性,而不一定非要把它們算的非常精準,但事實上,而同時這些盈餘長期累積下來,將透過其本身股價不定期且不規則的反映出來,對股東來說,Berkshire反而要承擔一大筆不確定何時支付的所得稅。

 

這種特性卻提供價值型的投資人投資股票的大好機會,他們可以從各式各樣的美國企業中挑選價廉物美的公司股份,並從一群投資行為有如驚慌失措的旅鼠手中撿到便宜貨。

我們投資股份的作法惟有當我們能夠以合理的價格買到夠吸引人的企業才行得通,同時也需要溫和的股票市場作配合,然而市場就像老天爺一樣,往往會幫助那些自助的人,但與老天爺不一樣的地方是,祂不會原諒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人。對投資人來說,買進的價格太高將抵銷這家績優企業未來十年亮麗的發展所帶來的效應

 

所以當股票市場漲到一定的程度,將使我們有效地運用資金買進股份的能力大打折扣或甚至完全消失。這種情況會不斷發生

Berkshire的經營目標是希望獲得高於一般美國企業的長期投資報酬率,我們願意以合理的價格購買全部或部份具競爭力的企業,相當有助於我們達成上述目標。

 

當然每年的差異變化不會永遠都對我們有利,就算我們持有部份股權的公司每年都表現很好,也不一定保證其在股市的表現就一定不錯,屆時Berkshire的淨值便會大幅縮減,但我們並不會因此感到沮喪,如果這家公司一直都是那麼吸引人而我們手頭上剛好又有現金,我們便會逢低再增加持股。

為免你未注意到,本表有個投資經驗可與大家分享,懷舊(Nostalgia)是我們在投資選股時必須特別加以重視的,在我們投資組合中,事實上具有最大未實現利益的兩家公司Washington PostGEIGO,本人早在13歲與20歲時便與它們結緣,但磋跎了二十幾年,遲至1970年代我們才正式成為該公司的股東,但結果證明所謂:「遲到總比未到好。」

Combined Ratio係表示經營成本加上理賠損失除以保費收入的比率,若比率小於100%則表示有核保利益,反之則有核保損失。

 

在從前保險公司幾乎可依自身喜好來調整年度獲利,只要(1)承銷長期保單(Long-tail)因為理賠成本多採用估計(2)以前年度已提存有適當準備或(3)業務成長快速。有跡象顯示有幾家大型保險公司傾向以模糊的會計與挪用準備的方式來掩飾其本業不佳的情況。保險業,跟其它行業一樣,不良的經營階層對不良的營運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不良的帳務,俗語說:「你很難讓一個空沙包站得直挺挺的」。

 

當然大部份的經營階層都儘力正正當當的照遊戲規則玩,但即使是正直的管理當局在面對獲利不佳的情況時,下意識多多少少也不會願意完全承認營運走下坡的窘境,產業統計資料指出在1982年對於提列損失準備方面有惡化跡象,所以實際的Combined Ratio恐怕會比表列數更差一點。

一般來說若企業處在產業面臨供給過剩且為一般商品化的產品時(在整體表現、外觀、售後服務等都無差異化),便極有可能發生獲利警訊,當然若價格或成本在某些情況下(例如透過政府立法干預、非法勾結或國際性聯合壟斷如OPEC)能獲得控制或可稍微免除自由市場的競爭壓力。

 

而萬一成本與價格係由完全競爭市場來決定的話,產品供過於求,客戶又不在乎其所採用的產品或通路服務係由誰提供,則產業鐵定會面臨悲慘的下場。

 

這也是為什麼所有的廠商皆努力強調並建立本身產品或服務的差異性這種作法在糖果業或許有用(消費者會指明品牌)但砂糖業卻沒有用(難道你聽過有人會說:「我的咖啡要加奶精和某某牌的砂糖」)

 

在許多產業就是無法作到差異化,有些生產者或能因具成本優勢而表現傑出,然在實際上這種情況極少或甚至根本就不存在,所以對大部份銷售已完全商品化的公司來說,不可避免的結局便是,持續的產能過剩無法控制價格滑落導致獲利不佳。

 

當然產能過剩有時會因產能縮減或需求增加而自我修正,然而不幸的是這種修正的過程卻是緩慢且痛苦的,當產業好不容易面臨反彈時,卻又是一窩蜂全面擴張的開始,不到幾年又必須面對先前的窘況。也就是說,大家都成功的結果卻變成失敗的結局。

回歸正題談到保險業,只要業者增加點資本供給量就能馬上提高 (有些時候由於州政府立法保障保戶免於保險公司倒閉風險,甚至可不需要增加資本),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除了發生股市大崩盤或自然界的天災巨變)保險業皆處於過度競爭的環境下經營,儘管也有業者勇於嘗試多做變化,但通常來說,業者所銷售的保單多屬於無差異化的一般商品(許多保戶包含大公司的經理人在內,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投保的是那一家保險公司),所以保險業在教科書當中一般被歸類為面臨供給過剩且產品一般商品化死胡同的艱困行業

 

那麼為什麼保險業即使在面臨這種情況下,數十年來仍能有所獲利?(在1950年到1970年間產業平均的Combined Ratio99.0,這使得公司獲利除投資收益外,還外加1%的核保利益),其答案在於傳統的規範與行銷方式,這個世紀以來整個產業係依照業者所掌控的近乎法定管制價格機制在運作,雖然競價行為確實存在,但這情況在大型保險業間卻不普遍,主要的競爭係在爭取經紀人方面,且多用各種與價格無關的方式去爭取。

產業未來的獲利性取決於現今而非過去競爭的特性,但許多經理人很難體認到這一點,不是只有將軍才會戰到最後一兵一卒,大部份的企業與投資分析都是後知後覺,但我們卻看得很透澈,惟有一種情況才能改善保險業承保獲利的狀況,這和鋁、銅或玉米生產業者相同,那就是縮小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差距

 

而不幸的是,不像鋁、銅,保單的需求,保單的需求不會因市場緊峭而一下子就大幅增加,所以相對的,就必須從緊縮供給面來下手,而所謂的供給實際上是偏向心理面而非實質面的,不必關閉廠房或公司,只要業者克制一下簽下保單的衝動即可。

 

而這種抑制絕不會是因為獲利不佳,因為不賺錢雖然會使業者猶豫再三,但他們卻不願冒著喪失市場佔有率與業界地位而放棄大筆的生意。

 

反而是需要自然的或金融上的大風暴才會使業者大幅縮手,而這種情況或許明天就會發生,也可能要等上好幾年,到時即使把投資收益列入考量,保險業也很難維持獲利的局面。

 

當供給真正的緊縮時,大筆的業務將會自動上門給倖存的大型業者,他們有能力也有通路能夠吃下所有生意,而我們的保險子公司早已準備好這一天的到來。

在公司購併交易中,有三種方法可以避免原有股東的股份價值遭到侵蝕,第一種是以合理的價格對合理的價格進行購併(就像是BerkshireBlue Chip的合併案一樣,試著用對雙方都公平的方式進行,大家都收到與同時付出相同的企業實質價值,KraftNabisco的合併案也是如此,但他們畢竟是少數例外,這並不是因為購併者故意要回避這類交易,而是實際執行上卻有其困難)

 

第二種方法發生在購併方公司的股票市價高於其企業實質價值,在這種情況下發行股票反而會增進原有股東權益,在1965-69年間許多購併案便屬於這類,至於1970年後出現的購併案則剛好相反,被購併的公司股東收到的是膨脹不實的股份(通常藉由可疑的會計與哄托的手法),他們可謂是該項交易的真正輸家。

第三種方法是購併者照樣進行交易,接著再從市場買回因購併所發行的股份,如此一來,原本以股換股的交易便轉變為以現金換股的交易,買回股份本身是一種修補損害的動作,正常的讀者應該能正確的猜到我們寧願以買回自家股份的方式直接增進原有股東權益,而不只是修補原先的損害,得分的達陣會比彌補失誤更令人雀躍,但當失誤真的發生了,亡羊補牢還是很重要的,我們衷心建議大家應該以買回自家股份這類彌補錯誤動作,將一項不好的以股換股交易變為合理的現金換股交易。

我們要對購併方原有股東因發行稀釋股份的禍不單行表示點意見,在這種情況下,第一項打擊是購併案本身所造成對實質價值的損害,第二項打擊則是購併案完成後對企業評價的向下修正,因為包括現有與未來可能的股東會對管理當局這種損害股東權益的行為感到失望,而寧願把錢交給真正重視股東權益的人手上,如此一來公司的本益比將向下修正,不管管理當局如何再三強調這種行為只是偶發性。

Berkshire或是其它由我們作決策的公司,包括Blue ChipWesco在內,惟有當我們所換得的企業價值跟我們所付出的一樣多時,才考慮發行新股,我們絕不會將企業發展或企業規模與股東權益劃上等號。

 

我們對具以下條件的公司有興趣:

 

(1)鉅額交易(每年稅後盈餘至少有五百萬美元)

 

(2)持續穩定獲利(我們對有遠景或具轉機的公司沒興趣)

 

(3)高股東報酬率(並甚少舉債)

 

(4)具備管理階層(我們無法提供)

 

(5)簡單的企業(若牽涉到太多高科技,我們弄不懂)

 

(6)合理的價格(在價格不確定前,我們不希望浪費自己與對方太多時間)

 

我們不會進行敵意購併,並承諾完全保密並儘快答覆是否感興趣(通常不超過五分鐘) ,我們傾向採現金交易,但若符合先前所提狀況也會考慮發行股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