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批注式阅读(二)

(2013-03-03 09:32:56)
标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育与成长

鲁迅散文

文本解读

中学语文教育

分类: 教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批注式阅读(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我不知道(大人们的举动,孩子们不知有多少都是无法“知道”,无法理解的。)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最严厉——大人看来,是好学校的标志;孩子眼里,却只有可怕吧。)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大人们的心高深莫测,孩子再多的“也许”都猜不到的。)……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这两个Ade,是文章的神来之笔。孩子的童心童趣就在这里,成年鲁迅下笔时的自得也在这里,苦涩的微笑和微笑里的苦涩都在这里。任何一个读过本文的读者,都不会忘记这两个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注意这一段的叙述语调,和前面放笔写开了的快乐的“百草园生活”比较一下:短句,单调的节奏,沉闷的句式——单调沉闷的生活就此开始了。)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鹿——禄也;肥大的鹿——高官厚禄也。很功利的读书目的:千钟粟,黄金屋。)行礼。第一次算是(体会一下“算是”的语调,和语调下的语义。)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仪式,是教育的重要方式和内容。不少好学校的校园文化首先就体现在一套特殊的仪式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批注式阅读(二)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第一印象。)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看来,代沟是不可避免了。呵呵),还戴着大眼镜(有学问)。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名声在外,妇孺皆知。许多地方上的名师都是如此,“代代”相传。这也成了不少名师搞好教学的重要“软件”。),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读下文可知,一个孩子是很难真正了解老师的“方正、质朴、博学”的。师生之间有着多少隔膜啊。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
(由先生的博学突然跳到东方朔的渊博,这一种很“无稽”很跳跃的思维,是孩子的思维特点,也是鲁迅的重要思维特点。哈哈),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孩子眼里,一个人能知道很稀奇古怪的事情,才称得上“渊博”)。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呵呵)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多好学的学生啊!)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孩子好学好问的劲头,就这样被打击了。呵呵)

 

    以前的私塾教育师生间的“课外”交流多吗?今天的学校教育呢?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注意加横线的这一组词,太有意思了。)(不考的不讲,“不该讲”的不讲,多少年的老传统啊!学校、老师都是功利的,孩子是天真的。孩子的“好学”出于好奇的天性,大人们看来那种好学是不务正业。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往往能顺着孩子的天性来,并善于开发和引导孩子的天性。)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就是这样一次次的打击,泯灭了孩子的“好学”天性,把孩子变得“功利”“世俗”起来。)

 

    现在,有不少“好学生”,老师跟他们讲课外的“不考的东西”的时候,哪怕再有趣再深刻,他们也会皱起眉头来,因为他们很清楚地知道——这是在浪费时间,高考不考的东西那还学它干什么!这是现在教育的悲哀之一!

   钱理群在南师大附中等中学讲鲁迅就遭遇了类似的尴尬。


  我就只(无奈啊。)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大都会先来个下马威,还把这作为重要的教学经验。我不喜欢这样。呵呵。),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进展还是很快的。鲁迅小时候的活泼调皮也在对对子中表现了出来。有一次,寿老先生出了个“独角兽”联让学生对,有学生对了“两头蛇”、“四眼狗”、“八角虫”、“九头鸟”等,先生都不满意。之后鲁迅对了“比目鱼”,寿老先生拍案叫好,连声称赞。因为“独”不是数词,但有“单”意;“比”也不是数词,但有“双”意。而且“独角兽”乃祥瑞之物;“比目鱼”则是佳品,对得极妙。)(对对子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和语言运用能力,是传统教育的精华之一,可惜我们今天丢了。)

 

    比较一下古今教育内容的变更,私塾教育的“落后”和今天教育的“进步”就很容易看出来。但,今天教育的不足,也许也可以从以前私塾教育中汲取有益营养加以弥补。如果仔细探讨一下,这应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太好了!),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孩子们对“活动”的开发能力是很强的。)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这是句妙话,体会一下。)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负责任吗?不负责任吗?宽严之间的处理,永远是一门探索不尽的学问。)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和百草园的生活比较一下。有约束和没有约束的活动的区别。)

     百草园的活动是“自由自在”的,三味书屋后园的活动则在大人的管束阴影下。

     其实,百草园也不过是一个狭小的天地,当时小孩们的活动范围可想而知。但如此狭小的天地,也带给孩子“无限的趣味”了!

     到了三味书屋,一天到晚单调的功课,更为狭小的生活空间,如果再不“活动活动”,岂不闷死了么?寿老先生的有意放纵还是很科学,很有讲道理的。但也不能太放纵,要适可而止哦——到时候了——读书!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为什么?想过吗?)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和蔼”就在这种地方。)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
(神情如画,太有意思了。)(这样的句子孩子们能懂吗?私塾教育的死记硬背就在这样的地方体现出来了。)……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这一句和下一句是文章的又一处神来之笔!)(孩子们念书的那几句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比较一下。)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先生真是投入啊!)

 

    你如何评价寿老先生?鲁迅自己是怎么看的?

 

    客观的评价——温情的回忆。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哈哈哈)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对美术的喜欢,鲁迅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如果当时的老师课堂上再“严厉”一些,鲁迅的美术爱好也许就抹杀了呢!哈哈)(孩子有着各种各样的爱好,美术、音乐之类的课程的增加,是现代教育的重大进步。但是我们今天,把这种进步体现出来了吗?有多少学校的美术课音乐课徒有其表?)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对照一下开头,百草园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自己画的绣像更早的时候就卖给有钱的同窗了。哎!都没有了。还好,童年的记忆是卖不掉的。朝花可以夕拾。)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九月十八日。


 

    一个成长的故事,两个成长的驿站。不管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都是作者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自然”和“社会”的教育让一个孩子长大成“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