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翰墨荟萃上海博物馆五代宋元书画珍品任仁发九马图元代水利工程 |
分类: 看展 |
图卷从右至左,绘七人九马,人马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七马官或牵马而行,或饲马喂马,似胡人而衣冠皆唐代服饰。九马雄壮矫健,皮鬃致密纤细,造型生动,当为官府名贵之马。卷末有行书题跋:“泰定甲子仲春作九马图于可诗堂。月山道人。”
泰定甲子即泰定元年(1324)。下钤白文方印“任氏子明”、朱文方印“月山道人”。卷上有鉴藏印“奎章阁”、“沐氏珍玩”、“可庵收得铭心绝品”等。说明此图卷曾入藏元文宗内府,明初为云南黔宁王沐英家族收藏。明初以后至清末民初的递藏情况不明,后流入日本为东京冈崎正也收藏,后又归旅日华裔收藏家程琦(字伯奋,号可庵)。1972年纳尔逊艺术博物馆从程氏手中购藏,现为该馆珍藏的中国古代名画巨迹之一。
一、这是水利工程师笔下的马啊
被评选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就是任仁发手下的十大水利工程之一。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先生称,该水闸的建造水平即便在今天获个建筑界大奖也不成问题。水闸是在宋代水闸营造的基础上,在长江三角洲这一特殊地貌情况下建造的,因此在中国水利工程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它又是长江口海岸水利工程的重要标志,从闸门到驳岸、外墙、固水的石面构造、用材,都可堪称是此类水利工程的先驱。
在元代都护府是负责主管畏兀儿(维吾尔)族与汉族之间诉讼事件的司法机构。或有可能《九马图》是一件都护府马官和马匹的写生之作。这些马不是那韩愈笔下“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的被埋没的千里马,而应该是岳飞《良马对》里“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即不受”的良马吧?
三、这是“别有用意”的马啊
(任仁发《二马图》)
元。任仁发作。绢本,设色。纵28.8厘米,横142.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画家任仁发的《二马图》,以肥瘦不同的两匹马,隐喻贪官和清官,是具有明确讽刺内容的绘画作品,寓意深刻。
(《二马图》两马)
《二马图》的画面十分简单,并排画有一肥一瘦的两匹马,没有任何背景陪衬。两匹马的外形、神态对比强烈。
(《二马图》右马)
右边那匹棕白相间的花马,膘肥肉厚,神采焕发。它踏着轻快的碎步,尾巴扬起飘动,一副养尊处优、自在得意的样子。
(《二马图》左马)
左边那匹棕色瘦马,画家用曲线,突出马的骨瘦如柴。瘦马的条条肋骨清晰可见,它低着头,步履蹒跚,尾巴卷缩着,一幅被人冷落、疲惫不堪的样子。
左右二马,一瘦一肥,一弱一强,形成强烈的反差。画家以写实的手段,采用极富表现力的线条勾勒,描绘马匹的轮廓,赋以色泽,颇具唐人画马的传统。
画后,画家写了一段一百四十多字的大段题记,对肥瘦二马作了一番议论。稍后笔锋一转,点明了此画的用意:“世之士大夫,廉滥不同,而肥瘠系焉。能瘠一身而肥一国,不失其为廉;苟肥一己而瘠万民,岂不贻污滥之耻欤!按图索骥,得不愧于心乎?”
画家是借这两匹马对当时官场的种种腐败和黑暗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将肥马比作为官不正的贪官,他们吸食民脂民膏,故而肥壮;又将瘦马比为廉洁奉公的清官,因为忙于政务而累得皮毛剥落,骨瘦如柴。
画中有一个细节,肥马的马首挽着笼头,但是缰绳却松开了,拖在地上;而瘦马不但有笼头,缰绳还套在马颈上。
一匹没有约束的脱缰之马,失去了控制,就会无法无天,鱼肉百姓而肥己。而有约束的拴着缰绳的马,有了管束才能尽心尽力、克勤克俭。这是画家对吏治的看法,可谓用心良苦。
画卷的拖尾,有元代鉴藏家柯九思等人的题跋,将任仁发与元代最著名的书画家赵孟頫相提并论。画卷上,还钤有乾隆、嘉庆等清代皇帝的多枚鉴赏印章。
南宋遗民画家龚开的《骏骨图》以线描为主要手段,描绘了一匹瘦马,肋骨和脊骨根根显露,但腿部依然健壮。长长飘动的鬃毛和尾毛显示出了秋风萧瑟、十分寒冷的感觉,而马的眼睛却炯炯有神,表现出不屈的神态。
此图右上角书《骏骨图》三字,左下角署款“龚开画”。其题画诗写道:“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今日有谁怜瘦骨,夕阳沙岸影如山。”画后自跋云:“经言马肋贵细而多,凡马仅十许肋,过此即骏足。惟千里马多至十有五肋。假令肉中画骨,渠能使十五肋现于外。现于外,非瘦不可,因成此相,以表千里之异,顽劣非所讳也。淮阴龚开水木孤清书。”
依手卷的展开顺序(从右至左)看,任仁发的“二马”,不管是肥马还是羸马,都是向着阅画者走来。而龚开的瘦马是默默走开。。。
(本文部分文字取自网络和万君超先生的博文《任仁发与九马图》,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