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罕见元代青花釉里红标准器——上博“幽蓝神采”元青花大展观展笔记之十一

(2013-01-12 13:33:48)
标签:

上海博物馆

幽蓝神采

元青花大展

江西省博物馆

青花釉里红谷仓

分类: 看展

              罕见元代青花釉里红标准器——上博“幽蓝神采”元青花大展观展笔记之十一

罕见元代青花釉里红标准器——上博“幽蓝神采”元青花大展观展笔记之十一

     “幽蓝神采”元青花大展中,有两件十分引人注目的特殊“釉里红”。

罕见元代青花釉里红标准器——上博“幽蓝神采”元青花大展观展笔记之十一

   一是江西省博物館藏的这件釉裏紅穀倉。 

    1974年(有说是1979年,不知道是不是74年出土,79年入藏)景德镇市郊后至元四年(1338年)墓出土。通高29厘米,明器。仿元代江南楼阁式戏台建筑,重檐庑殿顶,由二层主楼和两侧二层亭楼构成,主楼略高于亭楼,红柱,青瓦,红白相间,缀珠栏杆,四面正视,均为四柱三开间。楼阁分为上下两段塑造。下段屋身中央板状箱式结构,面板可拆卸。四周门廊微塑各种舞蹈、奏乐、侍卫俑共18尊。正面青花书写对联一副:上联“禾黍丰而仓禀实”,下联“子孙盛而福禄崇”,横批“南山宝象庄五谷之仓”。左右两侧壁分别以釉里红书写“凌氏墓用”和“五谷仓所”。背面底层正中以青花书写159字墓志铭:

    “夫人,故景德镇长芗书院山长凌颖山之孙女也。生而贤明,长而周淑。适同镇扬州路召伯大使刘文史口炳文悉居仁都胡同,知女孙女璧珪。夫人生于前至元癸巳年二月初九日戌时,殁于后至元戊寅五月二十三日申时,享寿四十六岁。以戊寅六月壬寅之吉安葬于南山。坐巳向亥,大江阳朝中峙葬。麓形如抚椅,龙盘虎踞,山清水秀,火星宗庙,梅花单于六秀八茸件件帽合。后日田连阡陌,朱紫盈门。谨记。”(标点为作者所加)。

    上段楼阁与谷仓正脊部分以子母口契合,仓楼内置宝座,正中以串珠组成“十”字镂孔图案,与前楼相通。 
   
  整件器物飞檐、朱栋、雕栏,亭楼浑然一体,造型别致,华贵绚丽,是元代中期景德镇的杰出代表作品,也是目前仅见的有确切纪年的青花釉里红瓷器,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2002年初,为了加强我国珍贵文物出境展览的管理,切实保证文物安全,国家文物局发布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其中64件 (组)一级文物禁止出国(境)展出,这件元代纪年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便是其中的一件。 
   
  据墓志记载,谷仓的主人是景德镇长芗书院院长的孙女凌氏,长芗书院位于景德镇,死者葬地“南山”也距景德镇湖田窑不远。凌氏死于后至元四年五月二十三日,葬于同年七月初四日,中间停葬一个多月。很可能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由湖田窑设计制作出这件楼阁式谷仓。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是随葬明器,这件器物并未按严格工艺要求制作,采用的是国产钴料,施青白釉,以青、红彩绘点缀装饰。青花呈色浅处为蓝灰色,重处泛褐色;釉里红浅处呈紫红色,深处泛褐色。 
   
  ——摘自叶蓉《元釉里红及红釉瓷器》


罕见元代青花釉里红标准器——上博“幽蓝神采”元青花大展观展笔记之十一

       这件随亡灵入土的绝世珍品还映射出另一个时代特征,那就是元代景德镇瓷器装饰深受当时戏曲杂剧和文人绘画风尚的影响。楼阁中所出现的乐舞内容是时人追求阴世享乐思想的反映,也是当时社会民俗文化的体现。位于山西省洪洞县霍山南麓的水神庙,俗称明应王殿,其南壁东侧绘有一幅“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的壁画,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壁画上描绘的是一个散乐班在舞台演出时的情景,演出中使用的刀剑、牙笏、宫扇之类的道具,鼓、笛、拍板等主要伴奏乐器,以及演出场景,与楼阁式谷仓塑造的情景有诸多相似之处。由此可以推测,这件楼阁式谷仓可能同时也是一座戏台,上演的是死者生前喜爱的剧目,塑造的是当时市井流行的乐舞样式,充分反映了死者生前对戏曲的热爱和追崇,家人为她制作这件器物正是为了寄托对死者的悼念,希望死者在阴世依然可以享受丰衣足食、歌舞升平的生活。 


罕见元代青花釉里红标准器——上博“幽蓝神采”元青花大展观展笔记之十一

中国64件禁止出国展览文物之62,文字介绍:

62、青花釉里红瓷仓,元代,1979年江西宜春丰城县收集。通高29.5厘米,横宽20.5厘米。仓楼为亭式重檐,瓦由釉里红点彩串珠组成,飞檐、朱栋、雕栏,造型别致,华贵绚丽,充分体现了江南木构建筑的特色。脊吻塑双狮头,四角饰卷云,重脊中部各饰一朵云纹,正脊中部饰以带叶仰莲,上置扁平形矛头。仓楼系活动式装置,中有子母口覆盖于仓上,四立面下视均为四柱三间,仓楼内置宝座。正中后,以串珠组成“十”形镂孔图案,与前楼相通。两旁有亭楼,底层前后均为两柱夹仓。插板式活动仓门两侧用青料书直行楷书七言句对联,右联为“禾黍丰而仓廪实”,左联为“子孙盛而福禄崇”,横披“南山宝象壮五谷之仓”。后面柱间空档为墓铭,青料直行楷书,计12行,159字。左右亭正面墙各用红料楷书“五谷仓所”与“凌氏墓用”字。瓷匠把青白釉、红釉、褐釉、釉里红和釉下彩青花集中于谷仓之上,瓦垅栏杆均以串珠纹组成。楼阁及两侧亭楼上塑有10个优伶,有的手执掌扇,有的怀抱琵琶,有的吹箫弄笛,有的甩袖起舞。上下左右有人物18个,姿态各异。色泽绚丽,造型奇特,精绝无双。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罕见元代青花釉里红标准器——上博“幽蓝神采”元青花大展观展笔记之十一

 

罕见元代青花釉里红标准器——上博“幽蓝神采”元青花大展观展笔记之十一
 

    博友“天南地北之子”在《上博元青花详评(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05a38a01015nxt.html中说:

     这件谷仓,底釉介于影青釉和枢府釉之间,釉里红部分在某些文章中被称为红釉,因为它确实与明清的釉里红显然有区别,区别在于1、特别肥厚。我请大家注意观察那几根柱子,说它肥厚,打个比方釉面除了平整度稍差外,几乎和现代的钢琴漆一样,非常匀称。2、这几根柱子的釉色实物的颜色比照片还要深一些,接近枣红。

    关于元代釉里红肥厚的现象等会我们还能看到,我要提醒大家这也许正是元代釉里红真品与后仿赝品之间的差别。


罕见元代青花釉里红标准器——上博“幽蓝神采”元青花大展观展笔记之十一

罕见元代青花釉里红标准器——上博“幽蓝神采”元青花大展观展笔记之十一

    

    二是同一个墓葬出土的这件四灵塔式盖罐。

    从考古发现的实物看,目前所知纪年最早的釉里红瓷器就是1979年(有说是1974年)在景德镇元至元四年(1338年)凌氏墓出土的釉里红堆塑四灵盖罐和釉里红堆塑楼阁式谷仓等(参见江西省博物馆:《江西丰城发现元代纪年青花釉里红瓷器》,《文物》1981年第11期;庄万里文化基金会:《宋元纪年青白瓷》,1998年)。由于釉里红瓷器烧造难度大,传世较少,所以十分珍贵。


罕见元代青花釉里红标准器——上博“幽蓝神采”元青花大展观展笔记之十一


罕见元代青花釉里红标准器——上博“幽蓝神采”元青花大展观展笔记之十一

       与上述楼阁式谷仓同出一墓。口径7.7厘米、通高22.5厘米,明器。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收,平底。肩腹贴塑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龙虎翘首相望,四周流云衬托,腹下部贴塑双勾仰莲。笠帽状盖,盖内置双沿口,盖边以缀珠组成两道弦纹,内塑灵芝、角、夹板等杂宝。钮为喇嘛塔形,六方形塔座,弧拱门边饰连珠,内塑身着袈裟坐佛一尊,花苞状塔尖,仰莲刹座。罐口内有套杯。颈上青花横书“大元至元戊寅六月壬寅吉置”12字铭文,肩部青花书“刘大使宅凌氏用”7字款。器物烧造时间明确,堆塑繁复,结构特殊,面施青白釉,青花和红釉点缀,属瓷中珍宝。 


罕见元代青花釉里红标准器——上博“幽蓝神采”元青花大展观展笔记之十一

罕见元代青花釉里红标准器——上博“幽蓝神采”元青花大展观展笔记之十一

       元朝是中国继唐朝之后,宗教思想最自由流行的时期,除佛教、道教等传统宗教之外,其余外来宗教也广为传播,其中以喇嘛教最具特色。元世祖曾尊喇嘛教为国教,藏传佛教对中国陶瓷文化的影响也主要是在元代。从这件盖罐的装饰内容来看,四灵、杂宝属道教纹饰,莲纹、袈裟坐佛、仰莲刹座属佛教内容,缀珠装饰和喇嘛塔形钮则具藏传佛教特色,它们不仅反映了墓主人生前对宗教信仰的崇尚和追求,同时也映证了元代多种文化水乳交融以及各派宗教兼容并蓄的社会现实。 

    上述谷仓、盖罐均采用了红釉装饰工艺,谷仓的廊柱、门板等处采用涂抹方法施红釉,手法原始,因施釉料过多,使得呈色偏紫,但依然是元代较为精美的红釉器。总体而言,因元代尚处于红釉、釉里红装饰工艺的初创时期,烧造者还没有熟练掌握铜料在高温下的呈色规律,江西省博物馆所藏5件红釉和釉里红器物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瓷器生产面貌,虽然略显原始,但弥足珍贵。尤其是釉里红楼阁式谷仓,集青白釉、红釉、青花、釉里红四种高温釉装饰和彩装饰工艺于一器,且是具有确切年款的元代青花釉里红产品,与同出的盖罐和文吏俑一起,成为我们鉴定元代同类器的标准器。


     本展不能拍照,文字与图片均取自网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