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花蒙恬将军玉壶春瓶,高30cm,口径8.4cm
,1956年湖南省常德市近郊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该器出土时已经破损,口沿残缺二分之一,曾经修复,因工艺粗糙,效果不甚理想。后又重新修复。

此瓶也是这次“幽蓝神采”元青花大展的重器之一。画面中蒙恬将军端坐旗下,威风凛凛,身后武士举着火焰纹牙旗,前一武士抓一俘虏,另一武士似作汇报,描绘了蒙恬将军审讯战俘的场景,颇具巍然肃杀之气。作为背景的怪石、苍松、竹叶、花草将图案点缀得生动自然。图案题材来源于戏曲、版画、平话故事,反映了民间艺术的流行。该瓶造型精美,人物形象勾画细腻,线条流畅,笔法运用纯熟洒脱,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蒙恬将军”四字青花发色浓艳,铁锈斑明显。综观历代青花,为画面题款的仅此一件。

元青花人物故事多取材于元杂剧。此瓶所绘人物的服饰如披肩、皮靴以及所用道具都具有元代风格。武士所举的旗子即《元史·舆服》所载的火焰纹牙旗,此旗与元巽申《大驾卤薄图》上的牙旗相同,属典型的元代风格。军士兵所穿的戎服即蒙古人穿的一种民族服饰,即质孙服,样式为紧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领和方领、长和短两种,长的至膝下,短的仅及膝。蒙恬所着的当是“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下摆宽大、折有密裥,腰部系以宽阔围腰,这种服饰是身份较高的军官才能穿用。蒙恬头上的翎子是中国戏剧表演的一个重要头饰,是一种极具可舞性的戏剧服饰,凡是看过京剧《吕布戏貂蝉》的人都会对吕布用翎子戏貂蝉的细节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是因为古代武士的盔冠常以尾翎为饰,称为鹖冠。

蒙恬将军身后张举“蒙恬将军”大旗的士兵

向蒙恬将军汇报情况的士兵

士兵抓住一人。士兵猛劲,俘虏软弱无力。

玉壶春瓶由开始的盛酒之用,逐渐演变为插花之用,后来也用来作陈设瓷。

不过,在我看来,让如此威猛的“蒙恬将军”缩居于一个如此优雅的玉壶春上,真是委屈他了。尽管画工技艺精湛,但由于受制于器型,整体还是难掩“缩手缩脚”施展不开之感。
元青花的图案纹饰与器型功用也偶有不和谐之憾,不知道此瓶算不算其中之一。
此展不能拍照,所有图片选自网络。部分文字也选自网络。谢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