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展厅有一个贺祈思捐赠品专柜。
1、明代蓝地桌围

2、明代黄地双凤纹绣

3、明代麒麟纹补子

4、明代刺绣镜衣

5、明代对鹤纹绣片
6、明代缂丝经皮子
缂(kè,同:刻)丝(英文:K’o-ssu 、Kesi 或 Chinese silk
tapestry),又称“刻丝”,是中国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的欣赏装饰性丝织品。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明代,朝廷力倡节俭,规定缂丝只许用作敕制和诰命,故缂丝产量甚少。明宫廷“御用监”下设“缂丝作”,以管理缂丝的生产。但宣德朝后,随着国力的富强,禁令渐弛,织造日多,并重新摹缂名人书画,“南匠北来效技呈能,制作之精不亚宣和”。至明成化年,缂丝生产已再趋繁盛,作品主要产于苏州、南京和北京等地。缂丝艺术风格深受江南文人绘画的影响,多摹缂当时名家的画稿如缂丝艺人吴圻、朱良栋、王统等缂织沈周、唐寅、文征明等人的画稿即名噪一时。
缂丝生产被皇室垄断,技艺的装饰意味就显得尤为浓厚了,创造出凤尾戗和双子母戗等新的技法,甚至在纬线中掺合了孔雀的翎毛等珍贵材质显示皇家风范。这一时期正值中国服饰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刻,江南地区也出现了小型作坊之间的经济竞争,高档面料也在不段尝试新的方法,质地也越发的柔软,“明缂丝”就这样应运而生了。此时江南缂丝已经有了相当规模,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7、百衲织物。
8、明代红地凤鸟纹缂丝
贺祈思:丝绸之恋
对人的一见钟情可以成就一段美满姻缘,那么对物的一见钟情呢?贺祈思的回答是,这是改变他人生命运的一瞥,是缔造他与中国纺织品终身情缘的一眼,更是他一生的挚爱。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当你倾注心中所有的爱,无论是对人或是对物,终有一天,你会感受到爱的力量。
正如贺祈思对中国纺织品的倾情成就了他今天在该收藏领域的地位一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即便是富如比尔·盖茨也不可能拥有像贺祈思这么多古代中国纺织品。因为世界上现存的绝大部分古代中国纺织品,不是在博物馆里,就是在他家里。
贺祈思已经被公认为全世界最全面收藏中国纺织品的私人藏家。他的藏品逾千件,其中最古老的有2500多年历史。藏品范围从豪华的皇家龙袍到精心绣制的官服补子,及各种居家纺织品不一而足。小到戏子男扮女装用的各种器物,如帮助把男人大脚塞进女子三寸金莲的鞋拔,大到床单被褥,各种尺寸应有尽有。许多藏品已被陈列在香港艺术馆、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和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里。
绝世倾情
第一次见到贺祈思是在英国皇家亚洲文会的讲座上。一头银发的贺祈思穿着一套阿玛尼黑色西服,白衬衫上系着一条紫色领带。一米七不到的瘦小个头很难令人相信他是英国人。但他一张口,一口纯正的伦敦音和英国人特有的自嘲式幽默,又不得不让你信服这个常居香港的小老头是个典型的海外英侨。
“什么是奢华?有人说一套阿玛尼西服是奢华。”贺祈思笑笑,耸耸肩。“今天只有像你我这种凡夫俗子才穿阿玛尼成衣。”贺祈思一边说一边指指自己的阿玛尼西服。“要知道真正的有钱人,或者贵族,他们是不穿成衣的,他们的衣服都是定做的。而中国古代的有钱人或贵族,他们的衣服才是真正的奢华。”说着,贺祈思转向幻灯片,指着一件龙袍向在场的众人展示他的藏品。
上世纪70年代一次偶然造访香港东方文华酒店,激起了贺祈思对中国纺织品的极大兴趣,确切地说,他对它们是一见钟情。对于一个刚刚工作没多久的,月薪只有700美元的注册会计师而言,1978年索斯比拍卖行的中国龙袍是远远超过贺祈思的钱包负荷的。然而就是这场在东方文华酒店的拍卖,俘虏了贺祈思的心。于是,这第一眼的邂逅,成就了贺祈思与它们终身的情缘。就像自然界所有雄性为了取悦雌性而各展所能一样,贺祈思为了追求他的中国纺织品,也努力工作。到1985年,他的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使他有能力开始真正收藏中国纺织品。
除了惊讶于中国丝绸服饰的复杂丝织工艺外,他更惊奇地发现中国古代的纺织品由于数量众多,而且易于得到,因此并不被当时的藏家珍视。相比中国字画和瓷器收藏,中国的纺织品收藏却鲜有人问津。“它们的价值在当时远远被低估了。事实上,有一种理论认为,西方翻译里的‘中国’这个词来源于中国丝绸。在古代,丝绸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商品,也是罗马人的一大进口商品。古希腊语里的丝绸‘Serice’被罗马人翻译为拉丁语里的‘Sinae’,后者又被法国人翻译成‘Chine’,于是就有了今天众所周知的英文词China。然而,当年中国纺织品除了博物馆外,少有私人收藏。这对我而言,当然是天大的好消息。这意味着财大气粗的中国商人对这种冷门藏品往往不屑一顾。没有人跟我竞争,当然我就能收藏到更多的宝贝。”
“当我选择一件藏品时,我不会从投资的角度去看。但它们得是我喜欢的,我想拥有的,能令我‘哇’的一声,两眼放光的。”贺祈思挑藏品,就像男人挑老婆一样。他会为了心中所爱倾其所有。就像男人娶老婆,先要买房子一样,贺祈思也为他的藏品们,准备了高床软枕。他特地设计了一种配有保存抽屉的床来存放它们。而且,就像任何男人一样,对自己所爱的女人决不轻易示人。贺祈思的宝贝们也被藏在暗房里,因为光线和湿度会夺取它们的“美丽容颜”。这还不够,为了这份“婚姻”能更长久,贺祈思还为它们成立“贺祈思藏品信托基金”。年逾花甲的贺祈思至今仍是一个钻石王老五,或许古代中国纺织品就是他这一辈子唯一的新娘。
爱的根源
除了乏人竞争外,贺祈思认为自己对中国纺织品的钟爱,源于自己家族对服饰的喜好。“我的父母都是对衣服很讲究的人。我相信我也遗传了我父母那种对服饰孜孜不断的追求。”然而,贺祈思祖上并没有真正的收藏家,“我相信收藏家是天生的。”他答道。
贺祈思就是那种从小就有藏物癖的人。从年幼时的塑料动物模型到邮票、历史书籍等,别人丢弃不要的垃圾,到他手里就是值得收藏的宝贝。而正是这种习惯,成就了他今天在收藏界的地位。
只有慧眼独具如贺祈思才能真正把垃圾变成宝贝。上世纪90年代初,一条奇怪的拼凑被子出现在伦敦的波多贝罗跳蚤市场。有人意识到这条“被子”可能是有价值的东西,买了它。几个月后,这条被子被列在纽约拍卖行的拍卖清单上,以6万~8万美元起售。贺祈思一眼就识破了这条“被子”的秘密:十二块明代的宫廷朝服补子被缝合在一起,外边配有一圈现代花边,凑合成一条“被子”。贺祈思当即买回了“被子”。回去拆开每个补子,把他们恢复原貌。现在每个补子价值多少?至少3万美元一个。
如果说父母的穿衣打扮品位熏陶了贺祈思对中国纺织品艺术的喜爱和鉴赏能力,那么童年的经历则决定了贺祈思“此爱绵绵无绝期”。“我出生于苏丹,但苏丹独立后,我们就离开了那里,第一次来到了中国香港。随后的十年,我们又去了尼日利亚、塞拉利昂、马耳他、马拉维,随着这些国家一个接一个的独立,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搬家,并最终在1968年定居到了中国香港。”
“香港给了我无忧无虑的美好童年时光。香港就是我家。我一直说中国应该有57个民族,我们这些长居中国的外国侨民,应该是第57个。如果我不是久居香港,或许就不会对中国文化发生兴趣,也不会用一生时间来收藏中国纺织品。”的确,贺祈思的龙袍情缘源自于他的中国情,这种对乡土的情怀才真正造就他成为一个“中国文化收藏家”。
“那你会考虑出售你的藏品吗?”很多人都问过贺祈思这个问题,他拒绝得很干脆。“我只是希望中国人能更多地关注这些中国古代纺织品。它们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不会出售我的藏品,但我正在考虑它们的未来,为它们挑选一家可以托付终身的博物馆。”http://img.ifeng.com/page/Logo.gif
加载中,请稍候......